东汉军制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3/29 22:51:40
东汉军制

东汉军制
东汉军制

东汉军制
大将军 战国置,汉因之,金印紫绶,地位因人而异,与三公相上下.汉武帝时起领录尚书事, 外主征战,内秉国政,权势过于丞相.东汉多以贵戚任之,位在三公之上.
司马 《周记·夏官》记大司马之属有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春秋晋作三军,每军别置 司马.汉宫门及将军、校尉属官有司马.边郡则设千人司马,专掌军事.曹魏公府 及大将军府设司马,秩千石,主军事.
别部司马 汉制,大将军属官有军司马,秩比千石.其中别领营属者称为别部司 马,共所率兵士数目各随时宜,不固定. 从事中郎 汉魏时,三公及将军府均设从事中郎,职参谋议,为在长史、司马下.
右部督 全称为帐下右部督.三国时将军开府者,其属官有帐下督一人,第七品.陆逊曾为孙权帐下右部督.
记室 东汉置,诸王、三公及大将军都设记室令史,掌章表书记文檄.
兵曹掾 东汉太尉属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于丞相府和大将军府各置兵曹掾 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骠骑将军 汉武帝始置,以霍去病为之,秩位同大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三国均置.
门下督 将帅府属官.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府均置门下督一人,第七品.下属 有门下录事、门吏、门下书吏各一人.
大都督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 军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都护 汉宣帝时,置两域都护,为加官.东汉光武帝时设都护将军.三国魏沿置.蜀有中都护、 行都护之号,职权如大都督,总领内外诸军事.吴设左右都护,尽护诸军.
镇军大将军 位在大将军之下,第二品,不常置.两汉均设有大将军之职,位比三公.大将军之 上加各种名号者,东汉三国逐渐增多,三国均设此官.
车骑将军 汉制,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金印紫绶,地位相当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师兵 卫,掌宫卫.第二品.
卫将军 汉文帝始置,位亚三司,第二品.在将军中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
辅国大将军 后汉时期设立的高级将军位,位在“四镇”大将军之上.
镇军大将军 位在大将军之下,第二品,不常置.两汉均设有大将军之职,位比三公.大将军之 上加各种名号者,东汉三国逐渐增多,三国均设此官.
镇军将军 秩位次于镇军大将军,第三品.
征东将军 魏因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资深者为大将军.
征北将军 魏因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魏文帝时位次三公,吴蜀亦置.
征南将军 魏因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资深者为大将军.
征西将军 东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东将军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东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北将军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北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南将军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南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西将军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西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左将军 汉有左将军,不常置,位如上卿,金印紫绶,掌京师兵卫及戍守边隘,讨伐四夷.平时 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得以宿卫皇帝,参与中朝朝议,决定国家大事,若领尚书事就 负责实际政务.魏时为第三品.
右将军 汉有此职,金印紫绶,地位如上卿,但不常置.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得以宿卫皇帝、 参与中朝议、决定军国大事,再领尚书事则负责实际政务.魏时为第三品,有官属.
前将军 三国时常设的高级将军位.负责京师兵卫和边防屯警.位次于九卿,而高于其他临时设 置的杂号将军.三国时品级下降,为第三品.开府治事,属官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等.
横江将军 三国时仅吴置.以鲁肃任之,镇守沿江辖地,用以横扫来犯之敌,故名.
护军将军 秦置护军都尉,汉因之,陈平曾任此职,尽护诸将.汉武帝时属大司马.建安12年改 护军为中护军.魏亦置护军,主武官选,隶领军.资重者为护军将军,资轻者为中护军.
安南将军 四安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三品,掌征伐.
安东将军 四安将军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吴有置,蜀无.
平南将军 魏置此官,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平西将军 魏时为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征虏将军 魏沿汉制,第三品.吴蜀亦置.
后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甚多,有以前、后、左、右名之者.魏时为第三品.
武卫将军 魏置,第四品.曹操置武卫中郎将.曹丕改为武卫将军,许褚任之,都督中军宿卫禁 兵.吴亦置,典宿卫.
奋武将军 汉末,曹操、吕布曾任是官.三国时魏吴有置,蜀未见.
奋威将军 西汉始置.三国均置,第四品.
建威将军 曹魏置,第四品.吴蜀亦置.
振威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沿置,第四品.
军祭酒 即军师祭酒,陈寿撰《三国志》避晋景帝司马师讳,改为军祭酒.魏时为第五品.
昭德将军 魏置,第五品.
昭武将军 魏置,为第五品
建武将军 曹魏置,第五品.
扬武将军 东汉年间有此职,三国均置.
平戎将军 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虎威将军 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魏吴有置.
辅国将军 汉献帝时伏完任此官.三国时均置此号.
安远将军 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
折冲将军 魏所设杂号将军之一,第五品.吴亦置,蜀无.
破虏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五品.李典、孙坚曾任.
讨逆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曹魏沿置,第五品.
讨虏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蜀置此官,吴因孙坚曾任此职,后不复置.
讨寇将军 魏置杂号将军之一,第五品.蜀亦置.
荡寇将军 东汉末始有此名.三国均置,秩为第五品.
牙门将军 魏文帝黄初年间始置,第五品,无定员.蜀吴亦置.
偏将军 将军中地位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将升迁,无定员,第五品.三国均置.
平东将军 汉置,魏时为第六品.吕布曾任是官.
平北将军 建安十年始置,第六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奋威校尉 校尉为次于将军之武职.有各种名号,奋威校尉仅三国吴置.
奋武校尉 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奋武校尉仅吴置,鲁肃任之.
折冲校尉 汉末,曹操任奋武将军,任夏侯敦为折冲校尉,后不置,蜀无.
越骑校尉 汉武帝始置,掌越骑.东汉沿置,设越骑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掌宿卫兵.三国均 置.
督军校尉 三国吴置,校尉在将军和中郎将之下.
赞军校尉 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赞军校尉为吴置,鲁肃任之,助周 瑜参赞军务,故以赞军名之.
昭信校尉 三国时蜀置,为使臣奉命出使入冠其名号.
儒林校尉 校尉为次于将军的武官,其名号甚多.由于其职务掌的不同,名号亦异.儒林校尉为 蜀所特置.周裙任是职.
军议校尉 参议军事的官位.
先登校尉 三国时统兵校尉名目甚多,先登校尉唯吴置.
汉八校尉 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门屯兵.越骑校尉掌越骑.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胡骑.又有胡骑校尉, 掌池阳胡骑,不常置.射声校尉掌待诏射声士.虎贲校尉掌轻车.中垒校尉,屯骑校尉.
西园八校尉 典军、上军、中军、下军、左军、右军、助军左、右校尉

(一)地方军制的变化
东汉初年,由于经历了长期战乱, 百姓虚耗、十有二存 ①,边境地区更是 靡有孑遗 ②,人口锐减,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为了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恢复社会生产,刘秀决定 省兵减政 ,对地方郡国兵进行了大规模的裁撤。其主要措施有:建武六年(公元30年),省郡国专职武官——都尉,并其职权于郡太守或相国,同时取消地方都试,郡国兵每年秋后不再进行军事演习;建武七年(公元3...

全部展开

(一)地方军制的变化
东汉初年,由于经历了长期战乱, 百姓虚耗、十有二存 ①,边境地区更是 靡有孑遗 ②,人口锐减,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为了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恢复社会生产,刘秀决定 省兵减政 ,对地方郡国兵进行了大规模的裁撤。其主要措施有:建武六年(公元30年),省郡国专职武官——都尉,并其职权于郡太守或相国,同时取消地方都试,郡国兵每年秋后不再进行军事演习;建武七年(公元31年),罢郡国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等常备军,士兵全部复员还乡,彻底取消了西汉正卒制度;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又 罢诸边郡亭候吏卒 ③,完全取消了西汉的戍卒制度。
① 《后汉书.郡国志》
② 《后汉书.郡国志》
③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
(二)中央军制的变化
东汉中央直辖部队在形式上沿袭了西汉的南、北军制,但是在实际上有了很大变化。首先,东汉禁卫军中虽有光禄勋、卫尉等编制,但已无 南军 之称;其次,东汉全国各要地设置的常备屯兵部队,有一些是直隶中央的,如黎阳营、雍营、长安营。故东汉中央直辖部队也包括一部分地方驻军,而并非专指京畿驻军。由于地方郡国兵的取消,中央军成为全国战略机动部队,凡较大的战争,都要赖于中央军的出动。
东汉中央直辖部队不同于西汉的又一变化,是禁卫军人数的大大压缩。
光武帝刘秀在大刀阔斧罢省地方郡国兵的同时,对中央禁卫军实行了 内省营卫之士,外罢徼候之职 ①的措施,削减其兵力。
内省营卫之士 ,指压缩光禄勋、卫尉所属的郎卫、卫士的员额。据陈傅良《历代兵制》: 光禄勋省户、骑、车三将及羽林令.户即主户卫的户郎,骑即主出入骑从的骑郎,车即主御车的车郎。户郎、骑郎、车郎及羽林兵的主将均被罢省,其员额肯定有所压缩。另外,卫尉属官中罢省了旅贲令,其职并入公车司马令,显然下属卫士也相应压缩。
外罢徼候之职 ,指压缩、裁减北军的编制。据《历代兵制》: 北军并胡骑、虎贲二校为五营,置北军中候,易中垒以监之。 中垒即中垒校尉。西汉北军八营,东汉时胡骑并入长水、虎贲并归射声,又以北军中候代替原中垒校尉,北军中候只监军,不直接领兵,原中垒校尉属下本营兵也被罢省,如此,仅剩五营,兵员大为减少。变化后东汉中央军制如下:
① 《历代兵制》

1.中央禁卫军的兵力配备光禄勋属下部队有3:虎贲中郎将所统虎贲郎1500人, 无常员,多至千人 ①, 皆父死子代 ②;羽林中郎将所统羽林郎128人, 无常员 ③,时有增减。其兵源,光武时 以征伐之士劳苦者为之 ④,后多从汉阳、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良家子弟中选补;羽林左、右监所统羽林左骑800人、羽林右骑900人,其兵员一般从北军五营中选拔,待遇低于虎贲郎和羽林郎。
卫尉属下:南宫卫士令统 员吏九十五人,卫士五百三十七人 ⑤;北军卫士令统 员吏七十二人,卫士四百七十一人 ⑥;左都候统 员吏二十八人,卫士三百八十三人 ⑦;右都候统 员吏二十二人,卫士四百一十六人 ⑧;七宫门司马下属约七百人。共二千七百人左右,较之西汉南军卫士一、两万人相差悬殊,且东汉卫士多来自洛阳附近的固始(今河南临泉)、鮦阳(今河南临泉西)、公安、细阳(今安徽阜阳北)四县所谓 农野谨钝之人 ⑨,而非西汉时由地方郡国兵番上。卫士役期满后,东汉皇帝也如西汉皇帝一样,亲临赐宴,问候疾苦。
① 《后汉书.百官志二》注引蔡质《汉仪》
② 《后汉书.百官志二》注引荀绰《晋百官表注》
③ 《后汉书.百官志二》注引祭质《汉仪》
④ 《汉旧仪》
⑤ 《后汉书.百官志二》注引《汉官》
⑥ 《后汉书.百官志二》注引《汉官》
⑦ 《后汉书.百官志二》注引《汉官》
⑧ 《后汉书.百官志二》注引《汉官》
⑨ 《三国志.王郎传》
(三)军事领导体制的变化
1. 中央军事统御机构的变化东汉前期,皇帝是全国军政的最高决策者,国家的各项军事制度、战略方针、重大战役的部署、国防建设的重要措施等,均须由皇帝作出最高裁定。
但是,自和帝以后,诸皇帝多年幼,皇太后、外戚与宦官交替把持朝政,执掌军政大权。有关军事的决策名义上虽仍以皇帝诏令等形式发布,但实质已不具有最高权威性了。
东汉中央军事统御机构,在光武帝刘秀时,出于强化皇权的目的,进行了一些调整。
东汉建立后,刘秀鉴于王莽篡汉的教训,不信任大臣,以设在宫中的尚书台为国家政务中枢。尚书一职在秦和西汉时不过是九卿之一少府的属官,掌殿中传达诏令等事。因其接近皇帝,为皇帝近臣,故多为皇帝亲信。以后逐渐参预政务,至武帝时,地位渐重,其职权扩大到替皇帝裁决并下达章奏。
成帝时设尚书5人,开始分曹办事。刘秀时扩充为尚书台,名义上仍属少府,实际上与中央政丄府脱离,直接听命于皇帝,至此尚书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的官员,不仅参预机密、受理章奏、起草和宣布诏令,而且参与国防、战略的各项决策。尚书台成为东汉中央实际上的最高军事统御机构。
东汉时,太尉的职权较之西汉时有所扩大。西汉后期,大司马(太尉)
名列三公之首,为首席宰相。东汉改大司马复称太尉,仍为三公之首,领导中央政丄府,是全国最高行政和军事长官。同时由于地方郡国兵的罢省,太尉的实际军权不重,东汉皇帝对太尉的戒心远不及西汉。因而东汉太尉与西汉太尉(大司马)名同实异,职权较重。而且属官也较西汉大大增加。有 掾史属二十四人 ①,分为西曹、东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等,其中尉曹 主卒徒转运事 ②,兵曹 主兵事 ③,与军事有关。另外还有 令史及御属二十三人 ④。东汉九卿分属三公,太常、光禄勋、卫尉归太尉直接领导。东汉太尉虽为外朝官领袖,但加 录尚书事 也可预政,有时甚至统领尚书台,则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最高军事长官。
东汉皇宫宫殿门户的宿卫仍由光禄勋负责,其属官有五官中郎将, 主五官郎 ⑤;左中郎将, 主左署郎 ⑥;

① 《后汉书.百官志一》
② 《后汉书.百官志一》
③ 《后汉书.百官志一》
④ 《后汉书.百官志一》
⑤ 《后汉书.百官志二》
⑥ 《后汉书.百官志二》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