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的资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19 18:31:38
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的资料

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的资料
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的资料

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的资料
文化意义的西部
从文化西部的角度看,上古时代,无论西北还是西南,都与中原地区有着密切的交往.从西汉起,西部已进入中国历史的视野.唐代,西部的概念进一步扩大,它包括了青藏高原的腹地、云贵高原、北方草原、辽阔的西域,甚至沿丝绸之路越过帕米尔高原.汉唐两朝众多的公主远嫁乌孙、吐谷浑、契丹、突厥、回纥、南诏等地和亲,使神奇的西部文化与内地的联系进一步加深.
在漫长的历史中,西部地区相继建立了一系列邦国性质的地方政权或酋长性质的土司政权,如西夏、吐谷浑、大理、“西域三十六国”等,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明显的特殊性,在创造自己历史的同时,形成了众多的民族.几千年来,经过不断地迁徙、分化、融合、发展,作为独立的族群,许多原生民族虽然已经消失了,但我们从今天众多的少数民族以及汉族中可以发现它们的身影,这些民族大多在发展和形成过程中与其他民族融合,并造就了各自不同的文化.显然,多民族是西部的一个突出特点.在目前我国已认定的55个少数民族中,有将近50个世居在今天的西部地区.在西部,除了五个民族自治区,其余各省市也都有大量的少数民族人口和民族自治区域,以青海省为例,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5.5%,民族自治区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8%.在云南省生活着25个世居民族,其中有十多个民族是云南独有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西部与众不同的民俗民风,也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由于西部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生活,形成了其别具一格的西部文化.从地域和文化个性上看,它至少可以划分为几个大的文化圈:黄河流域为中心的黄土高原文化圈,西北地区的伊斯兰文化圈,北方草原文化圈,天山南北为核心的西域文化圈,青藏高原为主体的藏文化圈,长江三峡流域和四川盆地连为一体的巴蜀文化圈,云贵高原及向东延伸的滇黔文化圈等.这些文化圈具有各自相对明显的个性或风格.黄土高原文化悠远古朴,伊斯兰文化充满异域色彩,北方草原文化热情奔放,西域文化显出东西合璧之美,藏文化凝重神秘,巴蜀文化古色古香,滇黔文化富于人性化的欢乐.这种多样性的文化形态与各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观念、习俗、宗教、艺术以及悠久历史、生存环境紧密相联,是一种广义的文化集合体.
西部民族文化的特征
西部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等特征.
地域性.西部地理复杂多样,西北地区辽阔无垠,西南地区山水切割,青藏高原严寒高拔.西部文化在这里也表现出了鲜明的地域性.西北地区历史悠久、地域广大,它孕育的文化在质朴中藏着博大;西南地区民族众多,山川纵横,这里的文化显得细腻抒情;青藏高原起伏跌宕,庄严静穆,它的文化则处处透着神秘和诱惑.
民族性.西部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并形成了包括语言、宗教信仰、自然崇拜、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舞蹈、节目、服饰、建筑、手工艺、礼仪习俗以及生存理念、生活和生产方式等在内的民族文化.这些内容有的在不同民族中是相近或相似的,有些则相去甚远.即便是同一民族因为部落不同或居住地不同在许多方面也有很大差异,民族文化由此更显丰富多彩.
多元性.西部民族文化不是一种完全封闭和孤立的文化,而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综合体,它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将许多外来文化的因素转化吸纳为自己的成分,从而变得生机勃勃.历史上有三条重要通道贯穿西部,将西部向东与中原地区紧密相连,向西同更加广阔的地域沟通.一条是穿越大西北并一直延伸至欧洲地中海沿岸的古丝绸之路,一条是贯通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唐蕃古道,另一条是穿过西南云贵高原并经青藏高原通往尼泊尔、印度甚至更远方的茶马古道.这三大道路除了带来了贸易和人民之间的交往,更传播了文化.中原汉文化源源不断传入西部,古欧洲地中海文化、古阿拉伯文化、古印度文化、中亚文化等等也纷纷汇集这里.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在西部的发展就是由此而来,其中最为独特的文化现象就是佛教在青藏高原的本土化———藏传佛教.
活态性.西部民族文化以其浓厚的乡土气息活跃在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中.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并不是一座荒芜废弃的迹址,而是数万人生息的家园;流传千年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依旧在藏族民间传颂;古老的歌舞、服饰仍在质朴地表达着对生活的向往;现代文明的传播与扩张并没有使这种古老的文化远离人们的生活,而是代代传承,绽放异彩.西部文化所表现出的活形态,或者是原生态的特点,具有浓重的人性化、情感化的色彩,这正是西部民族文化最具魅力的一面.
脆弱性.脆弱性是西部民族文化的又一个特征.地域性造成的相对封闭与分割,制约了西部民族文化的整体发展.地域广阔、交通不便、人口相对稀少和分散的特殊环境形成了小范围、小规模文化发展状态.另外,西部少数民族大多没有文字,文化的传承主要靠世世代代的口耳相传,缺少文字记载的稳定性,不利于对外传播和交流.
西部民族文化是一座异彩纷呈的文化资源宝库,它所包涵的内容极其丰富,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它不仅为研究文化人类学、宗教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生态文化学等学科提供了宝贵财富,也为文化产业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也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推进西部民族文化产业进程
如前所述,中国西部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地域特色浓郁,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形态多姿多彩,独具魅力,开发潜力巨大.如何使西部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在深入的开发和挖掘中形成品牌,形成规模、形成产业,走出西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已成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观念.由于诸多原因,西部民族地区对文化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树立文化经济的新理念,把文化作为产业来发展的意识还比较淡薄.推进西部民族文化产业必须冲破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从传统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创新思路,着眼于市场需求,把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纳入全国、全世界的格局中去思考;把珍贵的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创新,使丰富的文化产品转化为文化商品;把西部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审美观传播出去,展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二、创新机制.建立富有活力的民族文化生产经营机制,是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必须在文化建设中引入产业机制,实现文化的自我积累和长期稳定发展.要注重抓好总体规划,按照不同文化类别制定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的地区间合作规划,要从不同的类型着眼,打破省际界限,根据各民族的特点,以“大文化圈”为前提,按照产业的要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要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入机制,理顺政府与产业的关系,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要鼓励、支持各类文化团体和个人拓展文化市场;要创新用人机制,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要结合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结构调整步伐,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管理机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要有紧迫感和前瞻性,力求在机制创新上有新思维、新办法、新措施.
三、规划项目.深入挖掘西部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就必须选准项目,确定项目,加快项目建设.要认真研究和分析西部民族文化的特点、价值、优势及发展前景,以创新的精神,搞好项目规划,找准发展民族文化的切入点,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配置,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重复和类同,集中精力开发优势项目,创造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四、打造品牌.要经过挖掘和加工,显示出文化品位和价值,只有把文化资源打造成品牌,将民族文化推向市场,民族文化产业才能形成和发展.因此,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视民族文化的“打造”和“加工”,不断创新品牌,不断提高文化品牌在国内外的竞争力,争取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加大投入.实现民族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在资金投入上需要发挥政府和社会资本两个积极性.(社会资本包括个体、民营资本及外资).西部地区必须改革投入模式,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资本运营水平,探索建立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投资体制.既要从完全依靠政府投入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又要结合西部地区经济及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加大政府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同时应将政府的投入重点放在对民族文化产业前期发展的扶持上来,提供并创造必要的发展条件和环境.社会资本的利用要坚持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运作,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广泛地吸纳社会资本的进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团体、个人依法投入文化产业.
六、优化环境.优化环境是西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这种环境的优化既有硬环境的要求,也有软环境的要求.要注重转变政府职能,将政府办文化向政府管文化(服务)的方向转移,不断强化服务手段,改进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要致力于依法管理文化,创造良好的法制和政策环境,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健全地方性文化法规及政策;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打破传统观念,真正把文化作为产业来认识、来发展;要创造优良的社会环境,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中保持稳定、和谐、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要建立有利于文化消费的市场环境,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完善文化市场运行机制及管理体制.


李清照(1084~约1155)
中国宋代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为当时齐、鲁一带知名学者.母王氏,知书善文.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金石考据家.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金兵入据中原,清照举家南逃.后明诚病故,战乱中书籍文物大部分散失,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遇极其悲苦.据传清照曾改嫁,后世学者对此颇有争议.其晚年生活情况缺乏资料记载,仅知她曾作《打马图经》及自序,还曾携米芾墨迹访米友仁求题跋.
清照的传作风格及艺术特色:
李清照工诗,能文,更擅长词.其创作以北宋、南宋生活的变化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李清照前期的词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如[如梦令]二首,活泼清新,语意隽秀
南渡后的词也与前期风格迥异,变清丽明快为凄凉沉痛,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如[菩萨蛮]、[蝶恋花]以及慢词[永遇乐]等,寄托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声声慢]、[清平乐]等,将亡国之痛与个人孤苦凄惨的生活晚景融为一体,悲伤愁绪渲染极致,可以说这是时代的苦难与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代表作
《夏日绝句》:"
《声声慢》:
"《醉花阴
渔家傲
一剪梅
千古名句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者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为豪放派爱国诗人,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耿京聚兵山东,节制忠义军马,留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令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宁宗朝累官至浙东安抚使,加龙图阁待制,进枢密都承旨卒.曾寓居江西上饶、铅山达十余年.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生平】
一、青少年时期.止于23岁南渡以前.这是他一生最为意气风发的时期.
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22岁的辛弃疾聚众二千人树起抗金旗帜.未几,率部归耿京起义军,并力劝耿京归宋,以图大业,1162年,辛弃疾奉命南渡,联系起义军的归宋问题.不料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率部投金.辛弃疾在返回途中得知此消息.辛弃疾率领五十余名骑兵,奇袭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此举“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从此辛弃疾投奔南宋,官为江阴签判.
二、青壮年时期:
1162年至1181年,从辛弃疾23岁到42岁,是一生中游宦时期.这一时期的辛弃疾,雄心勃勃,壮志凌云.他先后上了一系列奏疏,力陈抗金抚国方略.但他的意见并未被当权者采纳.
在此期间,他由签判到知州,由提点刑狱到安抚使,虽然宦迹无常,但政绩卓著.他出任滁州知州仅半年,当地“荒陋之气”一洗而空.他在湖南帅任,创置“飞虎军”,“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他不失为一个有清醒政治头脑忧国忧民的好官.
三、中晚年时期:
1182年至1202年,从43岁到63岁.这期间除了53岁至55岁一度出任闽中外,两次遭弹劾,有18年在江西家中度过,是他一生被迫归隐时期.在长期隐居生活中,他寄情田园,留恋山水,追慕陶渊明,写了大量田园词,山水词,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他的爱国激情在某些唱和赠答词中,也有强烈表达.
四、晚年时期:
1203年至1207年,辛弃疾64岁到68岁四年间.辛弃疾64岁高龄时,仍不以久闲为念,不以家事为怀,奉令出任.但事未成就又遭罢免.
辛弃疾自66岁秋,罢居铅山后,虽屡见封召,乃至授以兵部侍郎,枢密院都城旨要职,但总以年老多病,力辞未就,卒年68岁.
【成就】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著作】
今存词629首,数量为宋人词之冠.词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而以慷慨悲壮的爱国词为其主调.这类词中历来为人传诵之作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写闲适生活的词数量最大,这类词往往于闲适中流露出莫可奈何的情绪,其精神仍与其爱国词一脉相通.如(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水调歌头)《盟鸥》等许多词中都带有这种情绪.一部分写农村生活的词清新淳朴,语言浅近,如(清平乐)《村居》、(鹧鸪天)《戏题村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等都是生动的农村风情画.辛词中也有写爱情的词,如(清平乐)“春宵睡重”就写得缠绵婉转,颇能动人.辛弃疾诗今存133首,内容和风格大体上亦如其词.辛弃疾文今存17篇,多为奏议启札等应用文字,颇能见出辛弃疾的见解和谋略.
辛弃疾词在宋代即已有多种版本,主要为4卷本和12卷本两种.4卷本名《稼轩词》,分为甲乙丙丁4集,宋刻本已不存,今有汲古阁影宋钞本及《唐宋名贤百家词》本.12卷本名《稼轩长短句》,宋刻本已无传,今传本通行者有四印斋刻本.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今人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点校本《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辛词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又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辛词的独特风格.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他还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但也有些作品因用典、议论过多而显得晦涩、呆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吴衡照《莲子居词话》说: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名秦越人,齐国卢邑(今山东省长清县)人.战国时代名医.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治疗,尊为医祖.相传扁鹊曾医救虢太子,扁鹊死后,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墓位于今永济市清华镇东.扁鹊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医术.他把积累的医疗经验,用于平民百姓,周游列国,各地行医,为民解除痛苦.扁鹊医道高明,为百姓治好了许多疾病,赵国劳动人民送他“扁鹊”称号.
济南名字的由来
济南1904年开埠通商,是我国内陆城市开埠最早的城市,至今已有百年,但济南作为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城之一,历史已远过千年,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一说2600年,一说4600年,但无论哪种说法,都足以表明济南历史的久远和文化积淀的深厚.但千百年来,济南的名字历经变迁更改,济南市区的面积也日益扩大.济南名称变化的历史,其实也是一部济南发展的历史.
济南这个名字最初来源是因为它位于济水(河流)之南,(这就如河南河北在古时指黄河以南黄河以北一样),是一个大致的地理方位,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古时所说的济水是由趵突泉等泉水汇聚而成,位置大致在现在的济南北部,由于年代久远,它的河道已被现在的黄河河道所侵蚀,如今早已不复存在.
但从人文这方面讲,济南和山东历来被奉为礼仪之邦,这和它的地理位置有关.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济南东面是齐国,西面是鲁国,位于两国交界之处,深受齐鲁文化的熏陶,但从行政区划上隶属于齐国,时称泺邑,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又改为历下邑.西汉时,改为济南郡,从此“济南”这个名字见诸史册.西汉文帝时又将济南改郡为国.
南北朝时期及以后的隋唐时期,又将济南改称齐州或齐郡.但从北宋开始,又设济南府,随后的南宋、元、明、清各朝历代均没有大的改变.
济南开始成为山东省省府,大约可以追溯到清初.辛亥革命以后,北洋政府将济南府改为济南道,但这次改称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1928年,张学良将军率部在东北改旗易帜,归顺国民政府,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对中国的统一,遂于1929年,将济南道改为济南市,现代意义上的济南市正式形成.但辖区和现在有很大不同.
1948年济南获得解放,成为特别市,并将历城划入济南市,济南市区面积扩大.上个世纪80年代,长清、章丘划归济南管理,作为济南的两个郊县;90年代,商河、平阴、济阳又先后划入济南市管辖,济南所辖面积进一步扩大.进入新世纪的2002年,长清由济南市辖县升格为济南的一个区,为济南市西部的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济南自古民风朴实,物产丰富.地理位置优越,东临黄海,背依中原,南连华东,北达平津,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现在,随着济南“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战略规划的实施,济南必将迎来一个大发展的时期.
济南街名的由来
“经三纬二”、“经七纬一”、“经三纬八”……如果是第一次来济南的话,你也许会感到好奇:“济南人怎么想起用经纬来命名道路呢?”“为什么济南的经纬路与地理坐标的经纬正好相反呢?”这就要从济南的开埠说起了.
1904年,为发展济南经济,当时的清政府将济南东起十王殿(今纬一路),西至北大槐树(今纬十路),南沿赴长清大道(今经七路),北以铁路为限(今经一路),计东西长约五里、南北约二里的区域划作商埠,用以商货转输、发展商业.同时,规划了商埠区的经纬马路.我们知道,远古时代我国的纺织业即很发达,祖先把长的线称为经线,短的为纬线.因此,依“织物”“长者为经,短者为纬”的称说,命名东西向道路为“经”, 南北向道路为“纬”,与经路基本垂直相交.经纬路的命名,体现了当时济南纺织业的繁荣景象.一百多年前用纺织物来命名道路,不仅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即便是现在仍是独具特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