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都有什么方言?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23:48:56
东北都有什么方言?

东北都有什么方言?
东北都有什么方言?

东北都有什么方言?
东北方言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多数方言的形成,是由于封闭、阻隔、交流不畅、语言发展不同步的原因.作为北方方言一种的东北方言,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当吻合.东北方言有些与众不同,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东北方言有的来自多元文化的融合.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随着东北各民族300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情形,其中,至今还保存着很多反映当地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从而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东北方言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满语,如肉和油变质称“哈喇”,遇事疏忽称“喇忽”,称唱歌为“喝咧”,称陡峭的石头山为“砬子”,松花江为女真语,松花之意为白色.吉林为满语,是“吉林乌拉”的简称,“吉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因在松花江畔而得名.卡伦湖中的“卡伦”为锡伯语边防哨卡之义.“牡丹江”来源于满语“穆丹乌拉”,意为弯曲的江.满族入主中原后关内汉族冲破封禁出关到东北地区谋生,俗称“闯关东”,还有大批被清朝流放人员来到东北,仅镇压“三藩”流放就有20多万人,这些都给东北注入了中原语言和文化.随着满汉合居交融,有很多满族人学习汉文、汉语.到了清朝末年,使用满文、满语的人是越来越少,现在就更少.东北方言有的还直接吸收了外来语,例如称下小上大的水桶为“畏大罗”(ведро)、面包称为“列巴”(хлеб来自俄语),等等.
东北方言有的来自正字的误读.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开来的,由于发展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差异,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形成方言.东北人常说的“母们”是“我们”的误读.典型的东北话“那嘎哒”是“那个地方”的误读.农村称呼老夫妇为“老姑姆俩”是“老公母俩”的误读.
“干哈”是“干啥”的误读.“稀罕”是“喜欢”的误读.
东北方言有的来自一字多意.在这一点上和普通话十分一致.“贼”在普通话里是小偷,在东北方言里还有“非常”和“特别”的意思.“贼好”不是说小偷好,而是“非常好”的意思.“贼漂亮”不是说小偷漂亮,而是“特别漂亮”的意思.“犊子”在东北方言里是贬义词“混蛋”的意思.但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却有完全不同的意思.“扯犊子”不是扯混蛋,而是闲扯、不干正经事的意思.
东北方言有的无从查考.有一些东北方言很难找到它的出处和来历,外地人很难理解,但是东北人熟悉它、认同它、运用它.东北方言以形容词居多,重音多放在前面的字上.比如,“埋汰”是脏的意思.“的瑟”是不务正业或臭美的意思.“整个浪儿”是全部的意思.
这些年来,东北方言开始走向全国,说明东北方言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这里应该归功于那些有东北特点的相声、小品和电视连续剧的创作人员.通过方言表现人物形象的作品,给人以全新的感觉:东北人感到亲切,北方人能够看懂听懂,南方人感觉特别新鲜.在文学艺术百花园中又多了一朵奇葩,也为民族语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融合、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
为了扩大东北的影响力,在此普及一下东北话:
嗯那:意为"是的","好的","哎","OK". 发音:前重后轻. 举例:问:你是东北人吧?答:嗯那.
母们:意为"我们","俺们". 发音:"母"音并不咬实,嘴唇没有动作,在鼻腔里面发音. 举例:母们哥俩儿一块去的.
贼:意为"特别". 发音:正常发音. 举例:我刚学了拳脚,贼厉害.
咯能:意为"垃圾". 发音:前重后轻. 举例:把地上的咯能扫了吧.
个应:意为"讨厌","厌恶","烦人". 发音:前重后轻. 举例:赖蛤蟆趴脚面,不咬人个应人.
急眼:意为"发火","恼羞成怒","愤怒". 发音:正常发音. 举例:听说媳妇被人调戏,他急眼了.
埋汰:意为"肮脏","侮辱". 发音:正常发音. 举例:你这孩子不爱洗手,真埋汰.别埋汰人.
老鼻子:"特别多"的意思. 发音:正常发音. 举例:哈尔滨的美女老鼻子了.
滚犊子:意为"滚蛋". 发音:正常发音. 举例:滚犊子,别让我再看见你.
砢碜(寒碜):意为"丢脸","难看". 发音:ke1chen前重后轻. 举例:你这不是砢碜(寒碜)人吗?高秀敏长得太砢碜(寒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