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冬天的就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04:40:04
写冬天的就成

写冬天的就成
写冬天的就成

写冬天的就成
冬天的风里飘着雪花
  一直就喜欢雪,特别是在飘着雪花的时刻,把自己置身于雪的怀抱,看着雪簌簌的飘落……
  早晨醒来,睁开惺忪的睡眼,拉开窗帘,立刻被一幅美妙的景象吸引,漫天在开着纷纷扬扬的雪花.想多久了,这样的时刻,冬天的风里飘着雪花,这是怎样的一种浪漫啊.我欣喜地拉开窗,伸出双手,去触摸着雪花,多么可爱的雪啊,她在天空舞蹈般地旋转,她对着我笑,我把她的肌体握在手中,哦,凉凉的,爽爽的,让我着魔般地着迷.
  一直就喜欢雪,特别是在飘着雪花的时刻,把自己置身于雪的怀抱,看着雪簌簌的飘落,仰望远处迷蒙的群山,“拭雪拂花,长袖清香”,该是怎样的一种浪漫啊.没想到,这样的时刻就这样来了.
  我立刻决定出去走走.我边洗漱边哼起了《飘雪》.快速地洗漱完,喝了碗粥,就套上了牛仔裤,穿上了红色的羽绒服,围上了长围巾,蹬上了登山鞋,下了楼.
  雪花已经把地面铺上了厚厚的一层,踩在上面”咯吱、咯吱“的,这些雪花飘啊飘,温情而不热烈,柔软而不张扬,无华而恬淡.我仰起了脸,任雪花缠绵地飘落在我的脸上,感觉说不出的爽,我追视着这些四野飘漫的雪花,如同在看着美的历程.或许美的历程就是生命的旅程吧!雪花能找到归宿而生根发芽吗?
  我突然忆起了那一年的冬天,也是这样一个冬天的风里飘着雪花的日子,那天是我的生日,我站在纷扬的雪下等着他.远远的,他从风雪的尽头走来,如一道风景飘到了我的身边,看见了我,伸出双手来捂了捂我冻得发红的脸颊,然后把手伸进兜里,掏出一个白色的手绢,里面包着两个煮熟的鸡蛋,放入我的手里,温暖地说了一句“生日快乐!”.
  我的手立刻感到热呼呼的,我心中的喜悦胜过了一切.我把手伸进他的衣兜,攥住他插在衣兜里的手,我们就这样长久地握着在飘着雪花的风里走着,彼此感受着那份甜蜜.
  多少年了,这一道美丽的青春风景依然开在我生命的旅程中.今日,我走在依然飘着雪花的冬日里,似乎又从青春的身边走过,耳畔拂过一阵无言的风雪,风雪中仿佛又染了青春的颜色和味道.始终觉得生命就是一个过程,虽然远去的青春已经成为我回忆中值得珍藏的内容,但我依然可以在回忆中与青春说说话,谈谈心.
  不知不觉中,我披着一身的雪花已走到了江边,江边的风很大,风在我的耳边欢舞,雪轻拂着我的脸颊,鸭绿江水清清爽爽,鸭绿江端桥在白色弥漫的风雪里透出威仪.那江风似乎要把一冬的寒冷都翻出来迎接我.
  虽然我的脸冻得通红,但我喜欢这样的寒冷,在寒冷中体会温暖,我甚是爱这样的感觉.我不知道用什么样的笔法可以描绘出风雪给我的撞击,我的灵魂空寂着,没有任何表达,但我知道我爱这风、这雪,以我全部的敬畏与赤诚.
  一直以来,我的生命都是如此.无需太多的绚丽花朵,只要这一片纯洁朴实的白色.这是生命的真实,这是雪一样的梦境.我张着晶亮的眼睛,掩藏着内心的驿动.在我,冬天的风里飘着雪花本身就是一种诱惑,这样的画面让我无力自拔,我渴望这种诱惑,喜欢这种无力感.在每一个脚步里,我都愿意踏在雪上,我仿佛看到了雪的精灵,在夹着雪花的冬天的风里妖艳地歌唱着,歌声里藏满了蛊惑,似乎要摄走我的心魂.雪花用它极致的飞舞给了我最美的想象和期盼,我摘下了手套,抓了一把雪在手里,直接与雪相触,片刻,那刺骨的凉直刺入我的肺腑,我在用最寒冷的方式体味温暖的味道.
  此时,我又想起了我那英年早逝了的高中老师,他也是在这样一个飘雪的日子走的.在这样的一个冬天的风里飘着雪花的日子里,我好象随着这雪花不期然地飘到了他曾经的窗前,看到了他窗前的那盆由他亲自栽下的白菊,白菊似乎还在静静地绽放着,如诗如幻,那叶瓣上仿佛还沾着一滴晶莹晶莹的露珠,像是在诉说着一段绝美至纯的思念.这朵白菊带着那滴思念的露滴,就这样被深深根植进了我生命无尽的思念里.只是我因了时间的长河,记忆渐渐的模糊,是雪花又一次让我忆起了忘记了的曾经.
  我蓦然醒悟,我一遍遍执着于雪花的眷恋,只是为了寻到他的窗前,看一眼那曾经让我心醉的白菊花.冷过方知寒,寒过才知暖.我尽情地享受着雪花所带给我的一切.心灵留下了一个难得的清寂的空间,只有这个空间,才够资格永久保存我那小心珍藏起来的记忆.
  我就这样在风雪的大街上漫无目的地走着、想着.我相信雪花是冬季唯一的诗化精灵.过去的不会再回来了,我只想在这样的时刻有你在我的身边.一生辗转奔波了到了今天,虽有一种历尽沧桑的疲惫和茫然,但心境终还存了一份浪漫.
  记得不知在那里看过叔本华的一段话:“人生就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便痛苦,满足了便会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中摇摆.”此刻,我真的有一种痛苦,为了我的身边没有你.生命来到这个世上只有一次,我很想使其完美、浪漫.但我知道,生命不可能完美,永远有着遗憾.日复一日的生活都在懵懵懂懂中度过,心里有时空荡的要命.眼前高楼林立,人流如潮,多么想挥去情非得已的现实和无奈,在这冬天的风里飘着雪花的日子里与你一起携手这一天的春光.这样的一份心情,都是予你的情怀.我知道,我们的心神是相知的,我所有的茫然和忧伤,你能真切地感知和理解.我也知道,爱是很容易让人疲倦的,无论怎样,把爱交给时间吧.你是我生命里难舍的一份深情.当灯火阑珊时,回眸处,你就在我的心里.
  雪花还在冬日的风里痴痴地飘着,轻拂我一身的寂寞.不知不觉中,我竟从江边走到了电影院门口,多么想挽着你的手再去看一场电影啊.雪又大了,一片片落在我的肩头、发上.我站在电影院门口看着天空中飘舞的雪花,身边总有雪,雪总是拂着我,冬天的风里飘着雪花,多么飘逸而美丽啊!
  《乌镇游记》
  翻开《中国交通图》狠找了一阵乌镇,却没有找到,它不象周庄一样有个鲜艳的红点,来表示它是个旅游胜地.
  第一次知道乌镇,是看了一篇关于法国影星索菲玛索的报道,说她在出席上海国际电影节,抽空去了一次乌镇,看着她在水乡间流露出的笑颜,却微微感到一种震撼——我要去乌镇.
  打定主意,是受了好朋友的怂恿,他去过,说很值得去.这是个没有什么热情和爱好而善良的人给我的建议,所以我觉得这的确可以接受.而机会又是那么的好,上海承办APEC会议,放假五天,随便抽出一天就能可以了.
  一天游玩下来,没想到便发起了高烧,也许是太兴奋的缘故,也许是留一天安静的时间让我能够重温上一天的快乐.
  很久没有早起的习惯了,也许是很久没有出门的关系吧,突然发觉久违了的朝阳喷薄而出,给天边染上了玫瑰色的光彩.
  到了指定的上车地点,很拥挤,现在会享受生活的人真多呀.一路行来,一路金黄,从来没有注意到,原来出游都是春天,一片的绿,一片的新.只有在四川的那段日子才见过这农家整片整片的灿烂.但不同的是,四川的田地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象一块块稠缎,而江南的田地中镶嵌着一条玉带,那时沪杭高速公路.在路的两边,竟然看到了木芙蓉花,这是在四川才有的花呀,怎么竟然会出现在这江南的水乡呢?我真有一点疑惑了,不是这一马平川的地势,真的会让我认为这是在巴山蜀水之间呢!
  进入乌镇,先要过桥,一条东市河横贯东西一镇,一座廊桥架通南北两街.桥名“逢源双桥”是择水而居的原故吧,只可惜没有看一下这桥上是否有对联,也许能从中得到此名的来源.不过,想来应该是这片水域繁衍了这里几世的人,水而源,所以称“逢源”吧,逢源也许有恰逢财源的意思吧.廊桥的出名是由一部美国大片“廊桥遗梦”而引发的,突然之间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了很多具有古韵的、带屋顶的桥.曾经见过武夷山的廊桥,名曰“花嫁”,应该是女儿出嫁的必经之路吧.这做双桥,有着飞檐,却不知为何在桥的中间用木雕花窗隔成双桥,也许是现代交通“人行道”的古典版.
  双桥下是“财神湾”,几亩见方的地方,由于今年秋天雨水不旺,带着乌蓬的船儿吃水很浅,停泊在财神湾里,象是等着财神的到来.站在桥上,向西望去,两岸枕河人家,青瓦白墙,没有船在水面上的悠悠荡荡,更显出了宁静安详.
  过了双桥,绕着财神湾来到了“香山堂”,一排乌黑的柜台,悬顶挂着木刻的招牌,原来是药铺.
  几包包好的中药挂在柜台上面,随着风而摇曳着,靠墙一溜的小阁抽屉,一看就是放中药的,回过身来,看到一把切药的铡刀,一副桌椅,几张发黄的字画,……药铺原有着一种药香,所以称之为“香山馆”很恰当,只是逗留一会,并没有嗅到,也许是时间的长久而湮灭了,看着周边簇新的家当,也许这以前根本就不是药铺,只是现代人用来招揽客人的噱头而已.到是那斑驳无色的白木招牌,却象是历经过风雨飘摇的年代,如今静静地品着古镇久而弥笃的韵味.
  “香山馆”药铺旁是一家茶馆,在路途中,翻看了一本有关乌镇的介绍,说其中的薰豆茶很有特色,看看这家茶馆的水牌上有着这一色的茶,还有一种叫锅巴茶,想着等我回程的时候可以伴着夕阳,坐这里歇一下脚,喝着这里的茶,那时候一定特别惬意.
  往西行,一条古朴的小巷,两排木门人家.小巷的石板路很平整,没有高一脚低一脚的担忧,但低头确看到了一种古铜钱型的排水孔,很有创意.这里的先祖们恐怕没有“士农工商”的失落感,而推崇着金钱的魅力.木门后的人家,拿来自家的茶叶蛋,玉米棒,臭豆腐叫买,所以一路走来,香味各异,只是急着看“百床馆”就没有时间饱一下口福了.
  “百床馆”徒有虚名,没有一百架窗,但每一架床都只能用简单的“漂亮”来形容了.说简单,其实她们根本就不简单.一架姊妹床,有两层,里面是床,有着飞凤,想毕主人在上面曾经缀满了香袋,而周围的幔帐收敛了姊妹的私房话和笑声;外层是放衣柜的,真是“以人为本”方便了女儿家更衣.还有一架是嵌骨的床,窗上的雕花自不必说,虽然已经脱落的色彩仍然可以让游者啧啧的赞叹她们曾经的辉煌.在木质的床架上,嵌着骨质的图案,象是在演绎着一个故事.不知是什么骨,睡在上面阴森可怖,还能安然吗?
  “手工作坊”有着不一样的热闹,挤进人群一看,原来是上了岁数的阿婆在织布和纺纱,这些是在电影电视上看熟了的东西,却从来没有碰过.仔细琢磨了阿婆的织布程序(现代人的通病,什么都讲究程序),也就是右脚,右手,穿梭,左脚,左手,穿梭,而已,就大着胆子甜着嗓音,请阿婆让我试一下.当地的民风真够淳朴的,一求就应,六个步骤,有关手脚的我还有模有样,而穿梭就惨了,一看就是赶鸭子上架招示,引地自己哈哈一笑,算是织了两根土布.一旁又看见一位阿婆在纺纱,左看右看没有找出程序,看来是属于KNOW-HOW一类的,阿婆也很和善的让我试一下,很得意的坐在纺车前,只是右手一摇纺车,左手的棉线就断了,折腾了几下还是左手一团棉,右有空握柄.看来没有一段时间的操练是不能听到着嗡嗡的响声的.走出作坊,阿婆们又是很麻利的在操作,一会又挤了个水泄不通.
  一路走来,人还未到,先闻到了一阵酒香,柜台和“香山馆”的一样,只是靠墙一溜的架子上放着一坛坛红封白酒.一旁的几张八仙桌旁,都坐着喝酒的先生们,伙计的吆呵轻重缓急象是在唱水乡小调.一抬头看到了“公生糟坊”的门牌,看这里生意的红火象象是从远古走来,源源流长.一听有免费品尝的酒,就凑个热闹去后面酒坊里看看.一条回廊,廊前有着姑婆在卖“姑嫂饼”,吃惯了上海精致点心的人,是不太喜欢这种简单的食物的,但求一个新鲜,就买了几个尝尝,也算是为品酒垫个底.口味果然是属于地方风味的,也许就是面粉加芝麻粉混合而成的东西,不过也算尝过了.来到酒坊,看到两个巨大的酿酒槽,里面散发着醉人的味道,时间一长恐怕就要站不稳了.这里的人可真好,根本不吝啬酒,为远来的客人准备了一大缸酒,这个酒缸足可用来沐浴了,但不知白酒浴是否有美容养颜的效果.一个小杯三钱,一口酒一直爽辣到心口,连不喝酒的妈妈说好喝好喝,突然我发觉了我们家还有个酒仙.这种酒叫“三白酒”用白米、白面和白水酿就而成的.
  从“公生糟坊”的后门,就看到了一片蓝印花布从五六丈高的竹竿上一泻而下、轻舞飞扬,女孩子很是留恋这里的花团锦簇,三五成群的在合影留念,男士们却在一旁驻足观望,不愿意上前去凑个热闹,也许是嫌弃这女孩家的花哨,不愿意沾染;也许是欣赏这美景盛收,不愿意入画.而我则呼的一身就窜了进去,拗了几个造型,留下几张倩影(还没有洗出来,不知道效果可好),突发奇想,撩起了两手边的花布,权当是舞台上的水袖,做一个“水中照影”只可惜少了一点婀娜.这里是晒布场,位于作坊的后院.往前走,绕过几个厅堂,来到了前面的展厅,这里成列的我并不陌生,有很多都是在上海的商店里出售的东西:蓝印花布服装、包、伞……目光一转,却看到了一柄用蓝印布做成的团扇.扇面上一个四五岁的幼童骑在一架自行车上,走上前一看,旁边有一提款曰“瞻瞻底车,自行车”.这个“底”字很奇怪,也许是通假字吧,或是吴哝软语的译音,这么看来这副画也许有点年头.再仔细看看原来当作自行车轱辘的却是两把大蒲扇,蒲扇上的折痕看上去确象自行车的钢丝,真是一种童趣.根据题字我揣测着这画也许是朱屺瞻的作品,由从画的简练古朴、清新幽默来看又觉得有点象是丰子恺的画风.反正很喜欢就买了一把,拿在手中轻轻一摇,脸颊旁顿生清风,这扇儿摇走了秋日正午的艳阳.
  出了“蓝印花布作坊”继续往西行,已经是中午十分,小巷旁的人家都打开了门儿,招揽着游客尝一下她家的水乡菜肴,走进一家,向里看去,在临近水旁的窗前,摆下了三四桌,每桌两三个客,虽显拥挤,却很悠闲,没有了再容纳我们一行的地方,而我们也不愿意在这里白白浪费了时间,信步出得门来,却看见一奇怪的风俗,家家门前挂了一个装白色肉皮的袋子,真是古怪的很.
  小巷蜿蜒向前,却不能一目将其看个通透,这也许就是韵味所在吧.继续往前走了一段,来到了一个热闹的地方,两个门一进一出,进口处悬挂着“茅盾故居”,在这小镇出此大家,真是意外,但听得知事的老人说这块地方出过一个太子读书处(明,昭和太子,想寻访一下,却已经没有了踪迹)两个翰林,十几个进士,几百个举子,在史册上有名有姓的也有几十位呢!真是卧虎藏龙之地呀,终于领悟了为什么这里的人们并不以推崇“商”而汗颜,原来这里掘一块就是汉土,掬一捧就是明水,整个的镇子被千年的文化所承载,虽不比苏杭的磅礴,而江南的文明却缺不得这一角呀.如此出类拔粹的小镇呀,因她的悠远古朴而滋润了一代代文化大家,而一代代文化大家又为小镇添上了一道道的辉煌.
  “茅盾故居”的碑比其间的房屋更让人眼睛一亮,毕竟“茅盾”两字远比一座早年的局所更有内涵,更能让人思想联翩.一路从介绍茅盾生平的厅堂转到了他的书房、灶间、饭堂,桌是普通的桌、灶是普通的灶,猜测着当这位大文豪对着这些留下他儿时点滴的地方,想的应该是什么呢?
  从“茅盾故居”的出口出来,终于透了一口气,这位大家的故邸竟然让我矜持地不能呼吸了.应该是被一位文人的曾经,一位文人的灵魂而震慑!……这边的恍惚还没有终结,那边却又引起了我的好奇.
  站在“茅盾故居”的出口,一台头就看到了“林家铺子”,两地之间的距离竟然近得超过了我的想象,仿佛翻阅一页《林家铺子》的时间,就能到达.铺子很大,也很亮堂,可以想象当时的“林老板”是如何苦心专营,来支撑起这里的头面的.只是现在的“林家铺子”已经物非物,人亦非了,这里没有为从上海逃难人准备的“一元货”了,有的是为从上海旅游的人准备的工艺纪念品;没有了林老板的盘算,有的是林老板从来没有的富足.
  出了“林家铺子,往西走出十来步,眼前豁然开朗.被江南小镇的拘谨和局促所压抑的心情一下豁达起来.前方一块空的场地,象是当地人用来集会用的.场地右边是”修真观“,应该是这里最有气派的建筑了,观门是十六开雕花木门,门前树着五六丈高的旗杆,观门左右手有着数十米的红木游廊,廊下和旗杆下挂这溜红灯笼,为这素色的水乡平添了点姿色.”修真观“是江南三座名观之一,和苏州的玄妙观齐名.但这个观前却很古怪的没有悬挂匾额,却挂了一个大算盘,不知道意味着什么?是警示人们为人不可太斤斤计算呢,还是提醒人们为自己多打算打算呢? 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进到里面发现了更加荒唐的事情,“观”应该宣言道家,但里面却供奉着菩萨.想必这里是一块祥和的地方,既然宗教所宣扬都是行善,就将其合二为一了吧.观中没有香火,也没有什么出家人,但仍然不缺善男信女在佛像前顶礼膜拜.几尊簇新的彩粉菩萨,没有金身菩萨那么的威严,到是和墙壁上水粉的《王母出游图》相应成趣.
  从“修真观”的后门一拐,就进到了“夏同善翰林第”,江南的宅地不同北方的四合院四四方方,这里前一个厅堂,后一个回廊,左一棵桂树,右一株芭蕉,尽显着江南园林的景致和典雅.正厅成列着一套红木家具,暗褐色散发着悠远的灵光,随着别人的声音,抬头向上看去,从匾额的两边的墙里各伸出一个木阶,上面放着两个红漆木盒,上面两个金字“诰命”,屋主一定是曾经享受过皇家的恩崇,只是这敢恩带德的供奉方式有点奇怪.夏同善是个清朝的官,从介绍中知道了他曾经是光绪皇帝的老师,还为“杨(乃武)白(小白菜)案”上奏朝廷,使得杨白冤案得以昭雪.
  “夏同善翰林第”的正门隐在了修真观回廊的后面,所以出来后又来到了修真观的外场,只是这会儿人多了起来,从修真观对面的戏台上传来了丝竹之音.一群当地的农家阿婆围在台前,津津有味地倾听着这桐乡花鼓戏.我也上去凑个热闹,但什么也没有听懂,而这戏台却值得品位.戏台底高两米,中间一扇乌门,应该是登台的地方,看戏不能太靠前,站在六尺开外的算是第一排,前面的空地衔接两边的街道,所以并不因为有了戏台就阻挡了来往客人的通途.戏台上三面有雕花木窗相围,隐隐在窗后是司琴的位子.台上的唱者应该是50开外的老者,浓妆艳抹的油彩没有办法掩盖眼角的鱼尾,而演的却是个生角,有生角这应该是一出才子佳人的戏吧,只是左右张望才在幕帘后面绰约出一个“阿婆佳人”.镇老矣,戏亦老矣,没有年轻人的追捧,就只能剩下老人们农闲时的自娱自乐了.再向戏台的屋顶望去,两个飞檐巧角,型如秋雁南飞;屋檐的上面却塑着插着背靠旗的武生,好象一出“三英战吕布”的好戏由台上打到了天上.这边丝竹未定,那边却响起了开戏锣鼓,又是什么地方在演戏呢?
  我寻声向西,锣鼓是从一间房中传出,里面黑乎乎的,挤进里面仔细瞧,原来是在背光的地方正上演着“皮影戏”,这可是第一次看皮影戏.一道白布挂在前面,左右两棵树,算是布景,一会一阵锣鼓响,主角出场了,一个是孙悟空,一个是什么魔王的,早就是耳熟能详的故事了就免去了对白的麻烦,而老的小的也只是看个热闹罢了.一会儿孙悟空和魔王都变换了身型,一个是仙鹤,一个是条蛇,又是一阵的猛打,终于孙悟空胜利了(料想中的结果),此时仙鹤悠闲的在树旁梳理着羽毛,姿态轻盈,很传神.戏的时间很短,也就五分钟吧,却让我领略了一番别样风情.
  近来身体一直不太好,没想到到这里走走的感觉是那么的奇妙,想必是在大城市住久了的缘故,用老话说离地气太远了,如今踏在这块土地上,也算是一种情结的解脱吧.
  乌镇的风情看了七八九了,但还没有吃午饭呢.根据旅游小册子的介绍,乌镇的传统美时还真不少呢.找了个饭庄看来不错,上楼,此时已过了用餐的时候,只几桌上堆着残羹冷炙,而吃饱喝足的人好象并没有尽兴,还在聚在一起山聊海聊的.我们选了个靠窗的位子,坐下,点起菜来.红烧羊肉、三珍酱鸡、荷叶粉蒸肉当然是要来的,问起店家怎么卖时,店家说你们两人可以来半斤羊肉,半只鸡,一个荷叶包,再来一个时兴素菜,开洋野开花,再来一个汤.我点了个昂刺鱼豆腐汤,但18块一大碗嫌太多了,正嘟囔着就听到店家说那么来10块钱吧.真够周到的.菜的味道的确不错,特别是羊肉和汤,10块钱的汤并没有比18块钱少多少,吃了一碗饭还想来一碗,店家一边忙着收拢隔壁的桌子,一边朝旁边一弩嘴说,吃多少自己去盛吧.瞧,这里的民风够淳朴的吧.
  民以食为天,只要口中有东西可嚼,就觉得天下为我至尊了.此时也已走到了镇的西头,过了一座“应家桥”,桥头一处“访卢阁”.“访卢阁”是个茶铺,比起“财神湾”的茶铺可要大多了.里面已做满了喝午茶的客人了,眼见门口一桌两位小姐,相对而坐,瞧装扮应该也是游客.一个人面前放着透明玻璃茶盅,一白一绿两杯茶,相当好看.绿的茶中有豆,应该是薰豆茶,但白色的象酒酿,怎么也猜不出是什么.问了这里的茶博士,她一边指挂在门口的白色肉皮一边告诉我这就是锅巴茶.我这是才看清这“肉皮”原来是挂在门口的锅巴呀.一回头看两个小姐已经离去,不知道是中午吃得太饱还是这茶吃不惯,两杯一白一绿的茶只浅浅地动了一点.
  往前走了一段,几家店铺显示出一派浓浓的商业气氛,一路逛来,布鞋店、竹器店、陶器店、装裱店……不经意的一抬头,看到一个斗大的“当”字嵌在一面墙上,应该是到了当铺了.信步走向前,双手举过头顶,刚刚能碰到“当”字的底边,不禁感叹好大的气派呀.从当铺的狮头钉门走进庭院,来到了这家名曰“汇源典当”的当铺,一排两米高的柜台威严而立,想象着在鼻子上架着眼镜的老先生那张不苟言笑的脸,更是阴森可怖.柜台的高度和柜台上木制的栏杆,是为了防止旧时当当的人抢钱所做的防范措施.如今,我也可以进到内堂,看一看这森严的店铺里面是什么?从边门绕进里面,见每隔三尺的柜台前就有一个窗是收货和给钱的处所,一群孩子们,占据着这些地方,用手在桌子上拍地咚咚作响,有些还嫌不够威严,索性用脚配合着手踩出一串串声响.如今的人们也只有从一些老戏里才看得到当铺当时的情景,但它毕竟是过去财富的象征,所以引得这些不懂事的小孩来模仿店里收受典当人财物的状况.此时,看到墙上挂着一块牌子,分成四行,一、三行挂着汉字;二、四行挂着数字,看旁边的介绍说这是“朝牌”,是当铺用来计算当票过期日子的东西,只是这里计算日期是用的中国的百家姓的排列方式,也许作为习字的基础教材,“赵、钱、孙、李”是必修课,就象我们口中的“A、B、C、D”一样.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随着河水流走了,我一天的游览也将结束了,一路沿河的南岸向回走,南岸没有北岸的喧哗,只有千年的青石板路和上面的回廊,不少的游人坐在廊下,看着水儿悠悠或歇口气儿,或想着心事.在那一边有十几个老人,坐在午后的暖阳中,系数着他们旧时的故事.真羡慕他们的悠然,想着等我老了也找个这样的地方,和着我的朋友们,讲述着这里和那里的故事,你愿意一起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