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的成语典故(10个以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2 19:03:33
邯郸的成语典故(10个以上)

邯郸的成语典故(10个以上)
邯郸的成语典故(10个以上)

邯郸的成语典故(10个以上)
1.邯郸学步: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有一位少年,缺乏自信心,经常感到事事不如人,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走路的姿势太丑.一天,他在路上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于是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去学走路.在邯郸,他无论是看到小孩,老人还是看到妇女走路他都觉得好看,都学.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2.围魏救赵:见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3.胡服骑射:赵武灵王是战国时赵国的一位奋发有为的国君,他为了抵御北方胡人的侵略,实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改革的中心内容是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其服上褶下絝,有貂、蝉为饰的武冠,金钩为饰的具带,足上穿靴,便是骑射.为此,他力排众议,带头穿胡服,习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使赵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而能西退胡人,北灭中山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而相传,邯郸市西的插箭岭就是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训练士卒的场所.
  4.完璧归赵:见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典故有点长)
  “和氏之璧”落到赵惠文王手里不久,消息便传到秦昭襄王耳朵里.秦昭襄王依仗秦国强大,想要得到和氏璧,佯称愿以15城来换.
  接到秦王的信后,难坏了赵王君臣.若是答应,怕上秦王的当,如不答应,又怕秦国攻打.正在久议不决之时,宦官缪贤说:“我家门客蔺相如,有智谋,善言辩,而且一身是胆,可以与他商议.”
  于是,赵王把蔺相如召来,问他有什么办法,蔺相如说:“秦国说用城换璧,赵国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秦国璧,秦国不给赵国城,秦国理亏.依我看,还是把璧给秦国.如果没人去,我愿带璧前往,如果秦国拿城交换,我就把璧给秦,如果秦不拿城交换,我就誓死把璧带回赵国(即完璧归赵)”.
  赵王觉得蔺相如说的有理,于是就派他出使秦国.
  秦宫里,秦王召见了蔺相如.当蔺相如献上和氏璧之后,秦王十分喜爱,一味把完,并将玉传于大臣美女们观看,丝毫没有拿城交换的意思.蔺相如见此情景,顿生一计,他走上前对秦王说:“这块玉上有点小毛病,我来指给大王看.”
  当蔺相如接到璧后,急忙退到柱子旁边,怒气冲冲地对秦王说:“从赵国来之前,赵王和群臣商议,大家说秦王贪婪,想依仗他的势力来要璧,说用城换璧是假的.我说平民百姓交往还讲信用,何况作为大国的秦国呢?所以赵王才派我送璧来.可是大王今天对我很傲慢,把璧随随便便地传着看,根本没有诚意拿城交换.现在,璧就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要威逼强夺,那我就拼着头颅与这璧一同碰碎在柱子上.”蔺相如说着,就装着要往柱子上猛撞.
  秦王见状,十分惊慌,连忙制止,表示歉意.并命人把地图拿来,装模作样指看地图告诉蔺相如,从这里到那里,一共15座城,都划归赵国.
  蔺相如看出了秦王的狡诈手段,说:“和氏璧是天下稀有珍宝.来时赵王斋戒了五日,今天大王要接受这块璧,也应斋戒五日.”秦王知道不能强夺,只得答应.
  事后,蔺相如叫他的随同化装成平民携带着璧抄小道送回赵国.
  五天以后秦王按照礼节在王宫接见了蔺相如.蔺相如义正严词地对秦王说:“秦国自缪王以来,从未讲过信义.这次我也怕上当受骗.所以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去了.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只要你有诚意用十五座城来换和氏璧,派一个使臣去赵国,赵王不会不答应.我知道我现在得罪了大王,请大王治我的罪吧!”
  秦王虽然气得发抖,但也没办法,只好放蔺相如回去.结果,秦国没有给赵国城,赵国也没有给秦国璧.
  蔺相如由于完璧归赵有功,受到赵惠文王的重用,拜为赵国的上卿.
  5.负荆请罪:& 6.刎颈之交:
  同样出自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因为出使秦国,临危不惧,战胜了骄横的秦王,为赵国立下大功,因而赵王封他为上卿.廉颇,是赵国的一员名将.武灵王在位时,南征北战,为赵国立有汗马之劳;惠文王当政后,东挡西杀,他更是为赵国屡建新功.他是赵国谁都比不了的举足轻重的功臣.他若拥护谁,谁便如顺风乘船,他若反对谁,谁就似逆水行舟.
  蔺相如为上相后,廉颇不满地逢人便说:“我有攻城野战之功,他蔺相如算什么?只不过是有口舌之劳.而且,他是宦者舍人,出身卑贱.然而,他的官位竟居我之上,我怎能甘心?哼哼,待我见到他,非羞辱他一番不可!”
  一日,蔺相如乘车外出 ,在一条窄窄的街上,与也乘着车子的廉颇走了个对面.为避免发生冲突,蔺相如赶忙命他的车夫将车子避匿在街旁的一个小巷子里,待廉颇的车过去后,他的车才走出巷子重新来到街上.可是,刚走了几步,没想到廉颇命他的车夫调转车头,又迎面走了过来.蔺相如只好命他的车夫再次将车子避匿在街旁的巷子里,等廉颇的车子过后再走……
  这一天,游说名士虞卿受赵惠文王之托去拜见廉颇.见面后,虞卿先是把廉颇攻城野战的功绩着实地夸耀一番,然后,话锋一转,说道:“廉将军,若论军功,那蔺相如自然不如你;可若论气量,将军你可就不如他了.”
  廉颇先是喜形于色,后又勃然大怒,问道:“蔺相如以口舌取功名,不过一介懦夫.他有什么气量?”
  虞卿说:“廉将军,秦王那么大的威势,蔺相如都不害怕,他怎么会怕你呢?蔺相如说,今天的秦国有点怕赵国,它所怕的,就是蔺相如跟廉将军的团结一致.如果你们俩互相攻击,那正是秦国所欢迎的事.那时,秦国就不怕赵国了,赵国就要遭受秦国的侵略了.所以,他蔺相如才避开你廉将军.显然,蔺相如是以国家为重,以个人的恩怨为轻……”
  “这……”廉颇被虞卿的一席话羞得红了脸.他深深地惭愧了.
  于是,素常威风凛凛的廉将军,袒露着肩背,身背着荆条,不坐车辇,单身徒步到蔺相如的府上请罪来了.
  见到蔺相如,扑通一声,廉颇跪在了地上:“蔺上卿,鄙人见识浅狭,不知上卿胸襟如海.罪过!罪过!请上卿责打我吧!”说着,廉颇从身上取下荆条,向蔺相如递去.
  蔺相如见此也跪在了地上,与廉颇跪了个面对面:“廉将军啊,你我二人,并肩事主,都是社稷的重臣.将军能够体谅我,我已是感激万分了.怎敢劳将负荆前来请罪呀!”
  见蔺相如如此宽宏大度,廉颇流着泪十分诚挚地说道:“蔺上卿,我愿与您结成生死之交,虽刎颈而心不变!”
  “好!”蔺相如爽快地应允了廉颇的恳求.
  一时间,一将一相,由水火不容而结成了刎颈之交.
  7.毛遂自荐:《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去楚国求救,门下食客毛遂自动请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国,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赵国.
  8.一言九鼎: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九鼎大吕是个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成语“一言九鼎”由这个故事而来,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现在这句成语也用来表达人重信诺,讲诚信.到了商代.“鼎”就成为政权、财富、贵族的代言物,是宫廷瑰宝,是那个时期的精神所在.“一言九鼎”说的分量就更重了.
  9.纸上谈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10.背水一战: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军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这个故事演化出成语“背水一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哺有“决战”性质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