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沿岸的民族风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3 10:58:17
黄河沿岸的民族风情

黄河沿岸的民族风情
黄河沿岸的民族风情

黄河沿岸的民族风情
“览百川之宏壮兮,莫尚美于黄河;潜昆仑之峻极兮,出积石之嵯峨”.晋代成公绥《黄河赋》中的这两句气势磅礴的辞章所描绘的是一个叫积石山的地方.据《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导河自积石,至龙门,入东海”.积石山也以大禹导河的源头而名扬天下.积石山位于黄河上游,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处,是中原地区与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过度地带,是农业文化和草原文化的结合部,是一个多元文化荟萃之地,是天然的地质民俗博物馆.黄河第二次流入甘肃,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行程.
  在巍巍积石山下,滔滔黄河之滨,坐落着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光从这个名字上,就能看出这是一个众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而其中的保安族和东乡族是甘肃特有的两个少数民族,几百年来,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象一对孪生兄弟共同守护着母亲河.本期节目,我们就带领大家到积石山下,探访这两个充满故事的民族.
  说起保安族和东乡族,很多人都会感觉到陌生,甚至没有听说过.尤其是保安族,它的人口不到两万,主要分布在甘肃积石山县大河家镇的大墩、梅坡和甘河滩村,俗称“保安三庄”.录音(说起保安族的历史,它是跟元代的军事活动息息相关的.元朝的时候,成吉思汗一路东征,攻下青海湟南、甘肃临洮这一带的时候,打吐蕃第一次没有成功,就在湟南等地驻防.元朝的大局稳定以后,这些人的身份就从军户转为民户,就和当地的土著民族,像土族、藏族、蒙古族互通共荣,相互联姻,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民族共同体.)
  保安族研究学者马沛霆介绍说,元世祖后期,那些在青海同仁戍边屯垦的军士,成为保安族的先民.那么他们又是怎么到了大河家的呢?保安人迁徙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强迫信仰伊斯兰教的保安人改信喇嘛教,出于对信仰的忠诚,保安族的先民在头人的带领下,历尽千难万险,经过三次迁徙,才到了今天的保安三庄,定居了下来.录音(因为保安族它虽然聚居在藏传佛教盛行的湟南地区,但是他们一直信仰的就是伊斯兰教,因为宗教信仰的差异,他们的生活时常处在压抑当中,最终造成了保安族的举族迁徙.保安族迁徙的时间是同治元年,从青海的湟南州开始迁徙,翻过多曼山,到青海的循化,撒拉族的地方,然后在那里也居住了三年多.第三年的时候,因为循化大旱、颗粒无收,迫于生计,他们继续东迁,穿过积石山,到了现在的大河家这一块.)
  保安族的先民是元代负责打制兵器的匠人,他们很早就掌握了精湛的冶炼和锻造技术,尤其擅长打制腰刀.现在,保安腰刀主要作为装饰品和馈赠亲友的上乘礼品,比较著名的有“折花刀”“波日季”“什样锦” “一把手”等等.保安腰刀的产生和发展伴随着保安族的历史变迁,体现着保安族的智慧、价值观和审美观.保安族匠人马自正,祖上世代做刀,他拿着一把“什样锦”,向记者介绍了小小的一把刀所展现的保安族文化内涵:录音(这个是一把什样锦刀,这上面刻的是黄河流水,体现我们保安族是世世代代生活在黄河岸边的民族.每个保安腰刀都能代表我们保安族迁移的历史……压混)
  黄河的水纹、迁徙的脚步、身份的体现、美好的向往,统统被保安人刻画在腰刀上.保安腰刀从式样设计、选料、锻打、淬火、镶嵌、砸铆、抛光等工序多达80多道.如今的保安腰刀已经发展成为八个大类、20多个品种,而且不断地得到传承和发扬.马自正的儿子马文,今年18岁,如今已经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制刀了,他用一句保安话表达了他的愿望,也让我们看到了保安腰刀的未来.录音(保安话:让我们保安腰刀走向世界.)
  保安族信仰伊斯兰教,无论婚丧嫁娶,还是饮食服饰等风俗习惯,都受伊斯兰教影响,但从民俗学的视角观察,则有明显的传统特征和心理素质.比如说在日常生活中忌讳跨越斧子、镰刀、绳子等生产工具;家人从外面回来,不能直接进入有小孩或有病人的房子等.保安族研究学者马沛霆:录音(在生活细节当中也有一些禁忌,比如说给客人或者家里人倒茶的时候不能反手倒,到河边或水渠边打水不能顺水打,不能坐在门槛上,还有不能一进门就进女主人的房间,也不能未经主人允许进入人家的厨房.)
  东乡族与保安族一样,都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族源也都是以元朝时期的色目人为主,再与其他民族融合形成的;都有本民族的语言,但是没有文字,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但是东乡族的人口要比保安族多得多,而且分布广泛.东乡族在全国有60万人,居住在积石山县的只是一少部分,大部分东乡族生活在甘肃东乡县.东乡族自称“撒尔塔”,据东乡县民族博物馆馆长马忠华介绍说:录音(“撒尔塔”原意为商贾.十二、十三世纪的“撒尔塔”是指定居于中亚一带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各种人,主要为色目人.此时的撒尔塔人已初步形成一个民族.据《蒙古秘史》记载,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征撒尔塔,大量的撒尔塔人被编入军队或被签发东迁,屯戍临夏东乡地区.他们善于经商,被称为“斡脱商人”,足迹遍于中亚、西亚、中国西北各地,活跃在丝绸之路上.)
  东乡族的先民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艰难地殖恳劳作,奇迹般的生息下来,发展壮大,表现了这个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和进取务实的民族性格.
  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都非常漂亮,各具特色.东乡族也不例外,东乡县民族博物馆主任张玉才:录音(东乡族有自己的服饰,少女的比较鲜艳夺目,五彩缤纷,水红、大红、绿色、黄色见多.男孩子穿天蓝裤子,白色的也有.东乡花儿唱的:“白汉褡,青夹夹”,就是白衬衣,套个黑坎肩,带个号帽,这是小伙子穿的.中年人穿得比较素,青的、灰的.老年人就更庄重一些,穿些长袍,色彩比较暗一些.)
  风俗方面,东乡族食用的牛羊鸡鸭等必须由阿訇屠宰,饮水特别讲究洁净.东乡人讲究礼节,尊敬老人,热情好客.东乡县外宣办主任马莹莹,也是一位东乡族,介绍了当地的一些习惯和风俗:录音(东乡人首先就是孝道,我们县上高龄老人特别多,这是我们东乡族的传统美德.再一个就是东乡人的干净,讲究卫生.到东乡人的村落里,院子都扫得光溜溜的,到了东乡人家里,首先把你请到他们的炕上,然后就给你倒茶,上新鲜的油香,端羊肉、炒菜.给你吃鸡尖,就说明你是最尊贵的客人.然后他们就一直站在炕边,非常尊敬的姿势,叫侍客,他们是绝对不吃的.)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对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扶持力度的加大,东乡也逐渐开放、发展起来.东乡族姑娘马兰花说:录音(最根本的变化就是东乡人渴望的一件事实现了,那就是东乡家家户户都能吃上水了,这对东乡人来说是一件喜事.再有就是东乡的路修好了,每个村都通了路,道路硬化也做得很好.人家来说,像以前东乡族女孩上学的比较少,男尊女卑的思想很严重.但是近几年,一个是县上工作做得好,再就是义务教育这个政策好,你到农村里再也看不到女孩子在家做家务活了,都去上学了.)
  一支山花,点染出多少春色.一曲山歌,流露出多少风情.“花儿”,是生活在大夏河边的回、汉、撒拉、东乡和保安等兄弟民族,用深情共同浇灌的心灵之花、希望之花、青春之花.它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写照,也是人们对自身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