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肠题凑之黄肠作何解?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00:01:17
黄肠题凑之黄肠作何解?

黄肠题凑之黄肠作何解?
黄肠题凑之黄肠作何解?

黄肠题凑之黄肠作何解?
黄肠题凑第一次被发现时众多专家茫然不知何物 黄肠题凑是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的一种墓葬形制,时隔2000年,第一个重现人间的是在北京大葆台汉墓.发掘之前,大葆台汉墓之上是一片沙丘,荒凉寂寞了不知多少年.20世纪70年代初,北京东方红石油化工厂选此地建油库,由北京地质地形勘测处为之进行地质水文钻探时,意外地发现木炭和木头.在距地表6.5米深处,钻到厚约50厘米的木头、40厘米的木炭和20厘米的灰白泥土.随之进行补探,经考古工作者分析与研究,认定是一座大型西汉木椁墓.在清理墓坑过程中,考古人员在墓室顶板之下发现条木,越往下清理条木越多,而且多向外倾倒.这些条木长约90厘米,宽厚各为10厘米,多已腐朽,两端头多呈尖锥状或蜂窝状,摆放整齐,很像有意识一根根叠起来的.墓室西北部如此,北部也如此.据参与过大葆台汉墓发掘的马希桂研究员介绍,待四面条木全部亮出,全貌豁然明朗,蔚为壮观.原来四面都是用条木层层垒起,头向内,形如木墙,南面正中有门.四面条木高矮各异,唯南边保存最高,有2.5米左右.条木保存最好的是西面靠北头的一片,有27层,木质坚硬如新,呈棕褐色,有些表层还留有一层蛋黄色树脂油,时时散出一种木质的芳香.条木开料比较规整平直,表面打磨比较光滑,个别条木尺寸稍大,有20×20或20×10厘米的.大条木的平面端头上,有的留有清晰的“+”字形墨线,扁平木的扁平面上,有的留有墨色直线.这些都划得很直,说明划线时已使用墨斗之类的划线工具.划好线的条木,原来都准备开成10×10厘米宽厚的标准条木,不知何故,划线后尚未开料就垒在墙中了.各层条木之间无榫卯固定,多为单摆浮搁,显得不够牢固.整个木墙用10×10×90厘米条木致累,按现有高度推测,约15000多根,合成材122立方米,每根净重约8.1公斤,其中最大的一根重达32公斤.此汉墓仅一项木墙,用材之多,令人惊叹.面对用这么大量木头垒起的四面木墙,考古人员一时茫然不知何物,这是在过去的考古发掘中未曾发现过的.马希桂先生说,那时大家都在思考,请教.正在此时,于杰先生给参与发掘工作的吴梦麟写来一封信,信中写道:“从大葆台归来,反复思索,觉得此墓结构鲜见,甚感兴趣,夜来细检王国维《观堂集林》和林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得数则,似与此墓形制有关,抄析如左供参考.” 于杰先生不仅抄录了几条文献中有关这方面的记述,而且还明确提出当时称之为“条木”的即是“黄肠木”,木墙即是“黄肠题凑”.于杰先生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一直在北京从事文物考古工作,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尤其熟知北京史料,文献基础雄厚.他提供的资料及见解非常及时和重要,使人茅塞顿开,参与者们便急切地翻阅文献资料.“黄肠题凑”一名,取自《汉书·霍光传》:“光薨.赐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藏椁十五具.”颜师古注引苏林日;“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所以为固也.”由此可知,黄肠题凑是设在棺椁以外的一种木结构,它是由黄色的柏木心堆垒而成."黄肠"是堆垒在棺椁外的柏木,用柏木构筑的“题凑”即为“黄肠题凑”.它和梓宫、便房、外藏椁等构成了汉代帝王的专用葬制,而其他的皇亲国戚及高官大臣只有经过天子的特赐才可享用.据目前已发表的资料,已在北京大葆台刘建墓、石家庄张耳墓、扬州刘胥墓等7座汉代王陵出土了“黄肠题凑”.大葆台汉墓是我国最早发现的大型“黄肠题凑”墓葬,其墓葬与棺椁结构保存得比较清晰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