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是哪国的作曲家?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20:52:17
巴赫是哪国的作曲家?

巴赫是哪国的作曲家?
巴赫是哪国的作曲家?

巴赫是哪国的作曲家?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德国著名音乐家,被称之为:“西方音乐之父”.
巴赫(巴哈)(1685~1750),最伟大的德国作曲家之一,以创作《勃兰登堡协奏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集》、以及大量的教堂音乐和器乐曲而著称.他把前人发展起来的主要风格、形式和传统概括地加以研究并汇集在一起,使之更加丰富多彩.他的先辈世代均为乐师,他的4个儿子均为作曲家,使得巴赫家族在德国音乐史上颇具传奇色彩.
巴赫画像(11张)巴赫家族是一个人丁兴旺的音乐家族,这个家族从十六世纪中叶就开始出现音乐家,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末,三百多年中共出现了五十二位音乐家.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祖父就是一位音乐家,他的父亲也是一位音乐家,他自幼生活在良好的音乐环境中.他的哥哥(约翰 克里斯多夫 巴赫)也是一名出色的管风琴手.他师从当时德国的音乐大师帕赫贝尔,并教巴赫学习音乐(算起来,帕赫贝尔是巴赫的师祖).巴赫二十二岁时与其表妹玛利亚·芭芭拉结婚,共生下了七个孩子;玛利亚去世后,巴赫同女歌唱家安娜·玛格达蕾娜结婚,又生下十三个孩子.巴赫的子女共有十人长大成人,其中有不少继承父业,成为很有影响的音乐家.他的次子卡尔·菲力普·巴赫(C. P. E. Bach)长期居住于汉堡,被称为“汉堡巴赫”或“柏林巴赫”;第十一个儿子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J. C. Bach)长期居住于伦敦,被称为“伦敦巴赫”,他们在音乐史上都很有地位,对海顿、贝多芬等都有直接的影响.   巴赫为第二任妻子安娜·玛格达蕾娜创作了两套音乐手稿,称为《安娜·玛格达蕾娜·巴赫的笔记簿》(Notebook for Anna Magdalena Bach),分别编定于1722年和1725年.其中后者规模更大也更为著名,内容包括巴赫、巴赫的家人以及当时其他一些音乐家所作的大量小步舞曲、序曲、进行曲、咏叹调等等.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简介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德国著名的作曲家、管风琴及羽管键琴家,虽然终身未出国门,但却是将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浑然融为一体的开山大师.他的长兄师从于意大利老师,这让巴赫充分接触了意大利与南德的键盘音乐风格:而在他的音乐创作中,他还研究了法国的古钢琴音乐,意大利的弦乐音乐.可以说巴赫萃集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天衣无缝,对后来将近三百年整个德国音乐文化乃至世界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巴赫生于在德国图林根的一个美丽的小镇——爱森纳赫.巴赫九岁丧母,十岁成了孤儿.由于他嗓音美妙,经济拮据,少年时期靠奖学金进了在吕讷堡的圣·米歇尔学校.1702年他从圣·米歇尔学校毕业,翌年在一家室内乐队当一名小提琴手.在随后的二十年中,他干过许多行当.巴赫在一生中主要是以一位卓越的风琴家而闻名,虽然他还是一位作曲家、教师以及乐队指挥.1723年巴赫三十八岁时开始在莱比锡的圣·托马斯教堂任歌咏班领唱,他在余生的二十七年中一直担任此角.
巴赫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包括有将近300首的大合唱曲;组成《平均律钢琴曲集》的一套48首赋格曲和前奏曲;至少还有140首其它前奏曲;100多首其它大键琴乐曲;23首小协奏曲;4首序曲;33首奏鸣曲;5首弥撒曲;3首圣乐曲及许多其它乐曲.总计起来,巴赫谱写出800多首严肃乐曲.   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壮、广阔、内在,充满了18世纪上半叶德国现实生活的气息.他谱写了许多充满戏剧性因素的大型声乐作品,其中《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是最有影响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巴赫作为一个虔诚的新教教徒,通过宗教音乐形式(受难曲、弥撒、经文歌、康塔塔等),抒发了对人类灾难、痛苦的怜悯、同情以及对和平与幸福未来的渴望.与前人的作品相比,巴赫这种充满宗教内容及复调音乐思维的作品更为广阔地揭示了人的内心世界,但同时,他的音乐从来没有脱离德国的音乐传统.《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巴赫在“纯音乐”领域留下的重要遗产之一.作为一部具有德意志精神的作品,《平均律钢琴曲集》体现出了那种严谨的德国式思维.另外,巴赫的《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和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等乐队作品,也都表达了作曲家对和平和美好生活的祈求与渴望.这些作品在德意志民族人民的内心深处激起了强烈的共鸣.   巴赫一生的主要功绩:第一,把音乐从宗教附属品的位置上解放了出来.音乐不总是歌颂上帝,也歌唱平凡的生命. 第二,他把复调音乐发展成主调音乐,大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第三,他确立了键盘乐器十二平均律原则. 第四,除了声乐作品外,巴赫奠定了现代西洋音乐几乎所有作品样式的体例基础.因此巴赫被后世尊称为“西方音乐之父”.
在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去世后的半个世纪里,他的音乐大体上无人问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那个时代的最伟大的音乐家──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极为欣赏巴赫的天赋).新的音乐风格在发展,巴赫的“旧式”乐曲一时声消音灭.但是1800年以后,人们对巴赫乐曲重新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从那时起,他的声誉和名望与日俱增.在现今这个非宗教的时代里,巴赫远比他在世期间的名望更高.一位两百年前在风格和主题方面都被认为是旧式的作曲家,今天却受到了广泛的颂扬.
巴赫是所有著名作曲家中水平最高的艺术家.他谙熟他的时代的所有音乐形式,并对其中任何一种都能运用自如,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例如他对旋律组合法(同时演奏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曲调的方法)在艺术上的精通程度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此外,他的管弦乐作品逻辑性强,变幻多样,主题贴切感人,旋律丰富多姿,因此他愈加倍受赞颂.
巴赫的音乐,可以说是构成欧洲音乐殿堂的一根重要支柱.对于整个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来说,巴赫的音乐成就,可以说是架在这座殿堂上的圆顶;对于其后的欧洲音乐发展来说,虽然直到19世纪巴赫才具有真正的影响力,但是这种影响力一旦产生,便对欧洲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只有当巴赫在新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具有新的文化意义时,他的音乐作品才对现代音乐具有“启示录”的意义.而对于后人来说,没有研究过巴赫,就不可能理解欧洲音乐;未能深入研究过巴赫的作品,就难以成为一个严谨的、精通其专业的音乐家;若不能透过巴赫音乐纯朴的形式、精练的技巧乃至宗教音乐形式上的“外壳”,体验到巴赫音乐中蕴藏着的很深的思想情感,也就难以透彻地认识巴赫音乐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