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生纱厂”开始衰落的时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06:56:50
“大生纱厂”开始衰落的时间

“大生纱厂”开始衰落的时间
“大生纱厂”开始衰落的时间

“大生纱厂”开始衰落的时间
大生纱厂  清末创办的私营棉纺织企业.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张謇在“设厂自救”的浪潮中开始筹办.次年开始购地建厂.拟招商股60万两,一年之久只招得三四万两.1898年,张謇通过刘坤一将湖北官纱局存沪未用的纱机20400锭领回,作价25万两,作为官股,“按年取息,不问盈亏”.次年春开车生产,厂址在江南通州(今南通市).厂区周围是产棉区,原料价廉.工人工资较低,正、杂各税也较轻.当地发达的土法织布业,为棉纱提供了市场.经营顺利,利润优厚.1903年增纱锭4.08万枚,又以盈余添购2.6万纱锭开设大生二厂,1907年投产.1915年增设布厂,同时在海门筹设第三厂.1921年又设立大生副厂.不久改称大生第一、第二、第三纺织公司.此后由于天灾,军阀混战和经营规模过大,出现亏损的资金周转不灵.1922年以后开始被银团监管.1925年江浙财团接办大生各厂.1935年第二纺织公司倒闭.1952年第一、第三纺织公司公私合营,1966年国营.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潘华茂、郭勋、樊棻与通海花布商刘桂馨、陈维镛、沈敬夫和张謇集议集股规银60万两,每股100两,共6000股,官利年息8厘,创办通州纱丝厂.是年十二月八日,由张謇咨呈两江总督转奏立案.性质是为商办,分通沪两地进行集股.
  由于集股不顺利,1896年秋,樊棻、陈维镛撤退,另由高清、蒋锡坤参加.11月,通过刘坤一,将1893年张之洞搞“洋务”用官款向美国买来办湖北织布局搁置在上海的一批锈蚀官机40800锭,作价50万两入股,作为官股,另招商股50万两合100万两,改为官商合办,以减轻商股负担.但以后因商股一直集不起来,而盛宣怀也正要买机器,便把这批机器与他对分,各得20400锭,作价25万两官股,另集25万两商股.官股不计盈亏,只按年取官利.因而变成“绅领商办”性质.
  张謇经两多年的奔波,先将凑集到手的资金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3月,在通州唐闸陶朱坝兴工建厂,根据《周易 》“天地之大德曰生”,取名为“大生纱厂”.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3月11日试炉,3月25日试引擎,3月29日试车,到1899年5月23日(阴历四月十四日),正式开车纺纱,并制订“厂约”.是年九月,纱价跳高,纱厂赚了钱,生产能得以维持下去.开车第二年,得纯利(除官利)5万两,第三年,得纯利10万两,到1908年共得纯利190余万两.因而利润较高.由于股东分到优厚的余利,入股者渐多,1901年增加资本8万两.1903年,盛宣怀所领的那部分官机又转来大生纱厂,折价25万两,连新增加的30万两商股,这年共增加股本55万两.全厂共有40800锭,占了全国纱锭总数的11.9%.
  1904年(光绪30年),日俄战争爆发后,日本倾销东北的洋布锐减,南通关庄土布得以在东北畅销,一年总销数在15万件(每件40 匹)以上,而当时大生纱厂的棉纱产量仅及关庄大布用纱量的一半,这就给大生纱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1905年获利特厚,增加股本67万两.1907年,大生分厂在崇明建成,资本80多万两,纱锭26000枚.是年7月23日,召开第一次股东会议,成立了统一正厂、分厂的“大生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呈准商部注册,并取得“百里之内二十年不准别家设立纺厂”的专利权,树立了大生地方经济垄断的体系.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帝国主义忙于战争,使中国纺织工业有了发展的良好机会,给大生纱厂带来了“黄金时代”.从1917年开始,这年由于外货锐减,国产纱布畅销,特别是四川、江西两地需要量更大,纱价由每箱156元涨到230元,因此全年获利76万两.以后四年也连续赢利,1917—1921年五年共获利560多万两.
  从1922年以后,大生各纺织厂开始走向下坡.其外部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特别是日、美、英等国加紧向中国倾销商品和输入资本,利用我国丰富的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开办工厂,占领市场,使刚刚建起的大生各纺织厂受到严重打击.
  1923年秋,大生一厂因无款购花而停工,乃由刘子诚,丁子盈各出1万,并张謇存垦牧公司数万,合其他同人得10万元,另以各盐垦公司所产棉花为原料,组成“一厂维持会”,对一厂予以资金支持维持开工生产,维持会推刘子诚、章静轩为正副主任,朱警辞为经理,为时一年,惟因适逢花贵纱贱之期,因而营运仍未能好转.1924年冬,一厂即为地方金融维持会接管.
  1924年冬,大生一厂债权人南通张得记、东源、顺康、永昌林、 振丰、源通、汇余、诚豫、同丰泰、正公记、鼎昌等钱荘催索债款,大生无法理楚,允许钱荘组织“地方金融维持会”监督经营,其目的完全在于收回贷款本息.
  1925年,又由上海的金城、上海、中国、交通四家银行和永丰、永聚钱荘等债权人组成一个银行团维持会来清算、接办大生各厂,分别成立了联合接管机构.大生一厂欠永丰钱荘款项较多,自1925年至1938年,由永丰派来经理李升伯.经过李升伯的改革,一厂的局面总算稍微稳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