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窃读记的评点林海英得那个(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6 10:25:23
对窃读记的评点林海英得那个(急)

对窃读记的评点林海英得那个(急)
对窃读记的评点
林海英得那个(急)

对窃读记的评点林海英得那个(急)
本篇文章,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学生时期由于贫穷而买不起自己喜欢的书,只能偷偷地到书店中看书遭到书店老板的斥责,而后又得到一位素不相识的店员帮助,至今还心存感激的一件事.
要理解文章并不难,但是,由于文章篇幅较长,再加上作者的笔法非常成熟,学生在读文过程中提取信息可能要困难一些,主要体现在总结主要内容和理清文章脉络这两方面.另外,文中充斥着大量的心理描写,但又与平日学生所见到的表现方式不同,这一点需引起教师的注意.
文章主题非常明确,那便是因得到素不相识的人的帮助而心存感激.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中,都会有不同的人在帮助我们,以后也会如此,让学生懂得了这一点,并能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感受,就会对他们的心灵产生影响,传授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文章的一大特点便是语言极为纯净、生动.要让学生感受到并非易事,除了找出生动的用词之外,更需要老师的范读功力和指导学生反复品味的过程.说到本质,学习语文,归根结底还是在跟那些优秀的文章学习语言表达的艺术.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3.培养学生深入生活,具有初步的调查研究的能力.
4.让学生懂得一个人的成长既需要知识的滋养,也需要爱的关怀的道理.在反复品读中,感受语言表达的魅力.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创设情境.由“你有过在书店里读书的经历吗”引发谈话的欲望,这一话题自然会涉及书店的陈设、店员的服务、怎样读书等话题,恰与文章的内容形成对比.教师抓住时机,激发读文欲望:“那么,本文作者他是怎样读书,又受到了什么待遇呢?”这也仅是一人之思,学生不同,环境不同,教师的导入之法自然也不尽相同.我们更提倡个性教学,不拘一格.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因认读字较多,应反复练读,扎实记忆.需学会的字有8个,几处细节不能忽略:“抵”宜结合其他几个形近字对比学习,如“低”“底”;“购”也同样有几个形近字,“构”“钩”“沟”;“咽”字发音需要区分,“咽(y 鄋)下”“哽咽(y 瑁 薄把剩▂ n)喉”.
2.朗读指导
这是一篇真情流露的文章,学生读来自然会感受到,但若要声情并茂,难度还是大了些.首先,教师必须为学生做示范,注意朗读时的语言味道;其次,指导学生不宜全文展开,只要抓住关键的两点训练,效果就会很明显:一是人物的语言;二是作者心理变化.
3.阅读教学
(1)概括文章内容是个难点,因为文章篇幅较长,再加上浑然一体的结构,教师可以尝试逐段归并的方式进行训练.另外,剖析文章前解决或析文后解决都可,视学生能力而定.
(2)这篇文章的脉络潜隐很深,不易发觉.现提供两种基本的思路:一是地点转换顺序(街上→店内→再次进店→离店);二是事情发展顺序( 第一次进店准备看书,遭受老板斥责 再次走进书店,得到素不相识的店员帮助 含蓄地表达感激之情).
(3)本文用词生动,要让学生感受到生动的语言表达.如下用词要重点体会:汗津津、挨蹭、四平八稳、专候、尴尬、威风凛凛、悲愤、众目睽睽、惯贼、贪婪、诅咒、惨淡无神、若无其事.最好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4)作者的心理描写是非常传神的.教师不能放过既能表达情感又丰富了写作训练的好机会.如:“我又担忧那本书是不是卖光了”,“店是他的,他有全部的理由用这种声气对待我”,“我偷窃了什么?我不过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皆因没有钱,我不能占有读书的全部快乐”.教师不妨设置一种情境,让学生当场再现,真实表达.
(5)重点理解“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这句话.“吃饭长大”指身体的需求;“读书长大”指精神的滋养;“在爱里长大”是指心理上的安慰.这句强调的重点是“爱里长大”,含蓄点题——作者没有像平庸的写手那样,写一些不能忘记,久久难忘之类的俗语,只有这么一句,就把蓄含在作者心中几十年的情感深沉地表达出来.
4.活动提示
(1)默读.
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确实很难,在这一点上学生的差异很大.这二项没有什么硬指标,只在于不间断地训练.训练有两个途径,一是课堂中的限时训练;二是课外的阅读实践.不应因为它不是考试的内容就忽视了.
(2)思考与交流.
第1小题有两项训练内容:一是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二是理解“窃”的含义.第二项“窃”的含义便是“偷偷地”“悄悄地”的意思.
第2小题在“阅读”一栏内已有表述.
(3)拓展与运用.
这一小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初步学会调查研究,可以向家长了解,可以亲自观察,也可以走访店员.通过过去与现在的书店对比,感受到生活的变化.我们不希望类似发生在作者身上的事再次发生.至于现在还有没有“窃读”的,一看便知,没有也无须窃读,很多书店已为学子专设了读书场所.
(4)积累.
眼看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扎实积累,以求厚积薄发.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授课时,可能要出现课时紧张的情况,可以酌情增加课时.本篇既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又要求默读,不矛盾吗?并不矛盾,关键不要把训练过程弄颠倒了,如果已做到有感情朗读,默读就失去了意义.
相关资料
作者简介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祖籍台湾省苗栗县,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1921年随父母回到台湾;1923年又随全家迁居北京,并在北京城南定居下来.一直到1948年才同丈夫、孩子一同回到故乡台湾.
林海音自幼在北京读书,长大后曾就读于女师,后进北京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即进北京《世界日报》当记者,还曾当过编辑、图书馆馆员.这些职业提供了广泛的机会,使她能较深入地了解旧北京的社会风貌,为后来的小说创作提供了许多素材.她的成名之作小说《城南旧事》即取材于这段生活.
林海音的文学生涯发端甚早,始于北京,而这一切同她的家庭有密切的关系.林海音出身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林焕文是优秀的爱国知识分子,早年受汉学的熏陶,后来又在“国语学校”师范部接受日本教育,精通日文,曾任教于台湾新埔公学,著名的日据时期的台湾作家吴浊流做过他的学生.后来林焕文远渡重洋到日本经商,在那里生下长女英子——林海音.以后又迁居北京,任邮政局科长.林焕文人缘好,又慷慨仗义,这对童年的林海音影响很大.长大后林海音生活情趣广泛,不计牺牲,勇挑重担,慷慨助人,这些性格特点,可以说是承袭于父辈而发展于自身.由于父亲早逝,面对生活和社会的重压,林海音对社会的认识较之同龄人更成熟更深刻,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她创作小说的动力和源泉.在北京时,林海音已开始了文学创作.1948年回到台湾后初期的一段时间,她撰写了一些杂文和散文,大约是在1951年,林海音才真正走上作家的道路.她的作品十分丰富,包括小说、散文、杂文、评论、儿童读物等多种体裁,而以小说创作为主.
林海音被大家所共知的作品是描写旧北京社会风貌的小说《城南旧事》,它曾被搬上电影银幕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作家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写了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如果把林海音看做老一辈女作家的灵魂性人物,那么可以说,由于时代潮流的限制,她们较少反叛性,她们的控诉和抗议是温和与微弱的.林海音的小说内容大抵是童年回忆中的“城南旧事”,小说中或深或浅含有自传的痕迹.但是它的境地并不是狭窄的,如同一切有成就的作家那样,她的小说是以小见大,从《城南旧事》可以窥见时代风云.因此,她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对台湾文坛也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