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人生经历挫折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18:49:33
名人的人生经历挫折

名人的人生经历挫折
名人的人生经历挫折

名人的人生经历挫折
张海迪,著名作家,被誉为“当代保尔”.1955年出生于山东济南.5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失去知觉.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自学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和大学英语、日语、德语、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代表作品:《向天空敞开的窗口》、《轮椅上的梦》. 张海迪 向天空敞开的轮椅梦 很小的时候,她也像别的孩子一样,拥有许多美好的梦想.其中,她的最大梦想就是上学读书,可是,她却从来都没有得到走进校门的机会. 为什么呢?原来,在5岁时,她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变成了一个残疾儿童.但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她却没有沮丧和沉沦,而是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她,就是被人誉为“当代保尔”的张海迪.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她却能发愤学习,学完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后来,她又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 长达44年的病痛,始终都在折磨着张海迪.常年卧床使她身上长了大面积的褥疮,手术造成的肋间神经痛也不时地发作,但她却始终坚持着,光是这种精神本身,就可以写出一本让人感动的书! 要是换成你,会不会感到非常痛苦,甚至想要哭泣呢?可是,为了追寻自己的梦想,张海迪却没有因此而哭过.她说:“我这些年来从没有为病痛哭过,让自己哭的是为那些热心关爱自己的人!” 那么,张海迪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又是怎么自学的呢? a. 蹦蹦跳跳的小玲玲 谁是玲玲? 你不知道吧?告诉你,玲玲就是张海迪的小名. 1955年,张海迪出生在山东济南.在5岁之前,张海迪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快乐而活泼,成天蹦蹦跳跳地跑来跑去,连下楼梯的时候也不老实.她常爱跟邻家的几个男孩子吆喝着,手把楼梯扶手,“滋溜溜”地滑下来.下了楼,她就跟几个孩子说:“你们谁追上我,我就跟谁玩!” 那时,小海迪常和别的孩子打架.有一次,她又和邻居家的小男孩打架了,人家到家里来告状.为了惩罚她,爷爷把张海迪关到一间黑黑的小屋里,那里面,墙上挂着一张黑色的大狗皮,上面的眼睛还恐怖地睁着.看着黑狗皮睁着眼睛吓唬她,玲玲不时地发出一阵阵尖叫.过了一会儿,爷爷才把她从小黑屋里放出来. 有时,爷爷也拿玲玲没办法.有一天,爷爷拿出钱让她去楼下买报纸,玲玲三蹦两跳地飞奔到楼下,买到了报纸.当时,夕阳还没有西下,见别的孩子们拿着自己叠的纸火箭在夕阳中穿梭着,纸火箭一会儿飞到东,一会儿飞到西,非常有趣,玲玲也拿着刚买的报纸,迅速地叠成纸火箭,笑嘻嘻地融入到笑声之中,跳呀,飞呀,完全忘了爷爷还要读报纸的事儿.等天黑了,玲玲回到家,爷爷问:“玲玲,报纸呢?”玲玲只好怯怯的从背后拿出纸火箭.爷爷展开皱巴巴的报纸,真想再罚她,可一看到玲玲可怜的样子,又抿着嘴乐了. b. 疾病让蹦跳成为痛苦回忆 可惜,蹦蹦跳跳的时光是那样短暂. 还不到6岁,小玲玲突然得病了.妈妈抱着玲玲,坐在医院走廊的椅子上,等待医生的检查.看完病后,玲玲感觉到妈妈的双腿在抖动,却不知是为什么.原来,医生曾悄悄地对妈妈说:“这孩子有可能终生不能行走了!”妈妈忍着泪水对玲玲说:“孩子,医生让你吃什么药你就吃,好吗?打针你也不要怕疼!”懂事的玲玲看着妈妈,坚定地说:“妈妈,我不怕疼!”听了这话,妈妈的鼻子一酸,紧紧搂住了怀里的玲玲. 玲玲得了什么病,竟然这样可怕?她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复发作,非常难治.5年中,她被迫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6块,最后高位截瘫.这样,原来天真活泼的玲玲,现在只能整天卧在床上. 看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一起跳皮筋,高高兴兴地一起背着书包上学校,玲玲幼弱的心灵,简直要被痛苦压碎了.幸好,听说了玲玲的不幸后,过去的小伙伴们常常来看她,给她讲学校里的事. 有时,她们一起唱歌.一次,一个小伙伴对她说:“玲玲,你使劲地唱歌,解放军叔叔听见了,就会收下你,这样你就可以和大家一起学习,一起唱歌啦!”玲玲听了,非常兴奋,她躺在床上不停地唱.她多么想让解放军叔叔接她出去啊!又是多么想过上集体的学习生活啊!然而,她的嗓子都唱哑了,却没有人接她出去. 有时,她们一起畅谈理想.有小伙伴问她:“玲玲,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她回答说:“我想当一名医生,让每个不能行走的孩子都站起来!” 尽管小伙伴们的爱给了玲玲很多鼓舞,可他们白天都要上学,妈妈爸爸也要上班,玲玲只能一个人被锁在屋里.在屋子里呆久了,玲玲就会觉得心烦,心事也越来越重.她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是这样呢?想着想着,她就生气,那些放在周围的玩具什么的,都被玲玲一股脑儿地扔了一地,望着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玲玲的心更烦了.可是,当玲玲听到有开门声的时候,又迅速地将那些东西捡起来放在身边,扔得远一点的她就用竹棍去够,玲玲真懂事,她不想让妈妈更伤心,她也不想把这份痛苦留给妈妈! 妈妈是疼爱与理解玲玲的.妈妈进屋之后,看到玲玲来不及捡起的东西,并没有数落玲玲不懂事,她什么也不说,总是默默地捡起东西放在玲玲的身边,小小的玲玲更懂得这其中的爱.每当有客人到家里做客的时候,爸爸妈妈总是自豪地对客人说:“这是我们的女儿!”那客人也会说:“这个孩子真漂亮!”,玲玲听到这些,她感到了另一种的欣慰 c. 轮椅上的梦 玲玲家住的是一座刷着红油漆的三层小楼,每当她坐在窗口,向外看着那些过往小孩的身影,心里是多么羡慕啊!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而玲玲只能呆在家里,她也想去学校读书啊! 玲玲听到窗外传来的“我怎么忘记带伞了?唉,我的书包怎么忘了呢!”,心里很难过,她很想亲身感受一下与他们一起去上学的欢乐,也想感觉一下在雨中奔跑的清爽.然而,这一切都是一个梦.对于玲玲来说,只能是轮椅上的梦.一天,玲玲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就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话刚说完,她就看见妈妈背过身两手摸着脸,玲玲想,妈妈一定是哭了.妈妈说:“孩子,妈妈和爸爸会让你学到知识的!”见玲玲这样渴望上学,渴望学习知识,妈妈决定,说什么也要尽量满足她的心愿.玲玲不能去上学,就请老师来教她.可家里请不起,也请不到专职的老师,妈妈爸爸只能在下班后亲自教她. 玲玲很高兴,也特别爱学习,但手术造成的肋间神经痛时时折磨着玲玲娇小的身躯,有时,她实在感到疲倦,连作业都无力完成,就对妈妈说:“这些作业我明天再做行吗?”妈妈却郑重地对玲玲说:“今日事今日毕!”听了妈妈的话,玲玲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绝不能拖拉,就在心里告诉自己说:“我要像在学校里的孩子一样,每天完成作业!” 尽管玲玲非常有决心,但病情却是无情的.每当病痛折磨她时,坚强的玲玲没有流泪,疼得实在厉害时,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辫子,打算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外一种疼痛.渐渐地,她揪下来的头发,都能编成一条辫子了,她忍受了多么大的痛苦啊! d. 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 对玲玲来说,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在这个学校里,聪明、好学的玲玲学会了很多知识.在所有功课中,玲玲最喜欢学习语文.在10岁时候就能读长篇小说了,虽然读得很辛苦,但她不气馁.她很喜欢读《卓娅与苏拉的故事》,可她拿到的是那种用老方法排版的书,里面的多数汉字都是繁体字,又是竖排的格式.对10岁的孩子来说特别难读,遇到不认识的繁体字,她就凭经验来猜.一次,当她从书中看到一句“妈妈领著我到杨树林时”,虽然猜出了另外的几个繁体字的意思,却不知道“杨树林”是什么意思. 玲玲想,从“林”字看,“杨树”应该是一种树,那么,这个“树”字应该就是“树”的另外一种写法;“杨树”又是什么树呢?一定是一种很常见的树.于是,她开始在心里念着自己知道的各种树名,当她默念到“杨树”时,心里一亮:“杨”的写法,与“杨”字不是很像吗?看来,“杨树”就是“杨树”!想到这里,玲玲非常高兴.这样,在猜字过程中,玲玲早早地认识了许多汉字并掌握了有关的知识. 10岁那年,妈妈送给玲玲一本日记,是红色漆皮的.妈妈说:“玲玲,以后你要天天写日记!”当时,玲玲并不知道该怎么写日记.起初,她写的是:“今天我读了×××书,今天我吃了药.”这些日记,用词单调,也没有什么情感,经过妈妈的开导后,玲玲终于明白了写日记的秘密,那就是要把每天的重要事情与情感都写出来.以后,玲玲开始把所有亲情、友情的温暖都写进日记,很好地锻炼了自己的写作能力.长大以后,每当回忆起这段经历,张海迪认为,当初如果没有坚持写日记,后来就不能成长为作家. 除了语文,玲玲对别的功课也非常用心,一点儿也不肯浪费时间.在整个童年,她以顽强的意志,认真学习,始终用心对待每一个字,每一行句子,自学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实现了“轮椅上的梦”.用玲玲自己的话说,她没有愧对自己的童年,也没有愧对那些美好的光阴. e. 深受乡亲爱戴的赤脚医生 在那座刷着红漆的三层楼里,张海迪度过了15年的时光,爸爸妈妈的爱,小伙伴及朋友的爱,也使张海迪更有信心面对未来. 1970年,全家人坐着一辆大卡车,搬到山东聊城莘县,开始了农村生活. 起初,张海迪感觉农村非常陌生,没有电灯和自来水,生活也十分艰苦.但是,在那些淳朴的村民身上,张海迪却感到了更真、更朴素的爱. 刚到莘县那天,天空很晴朗,天上的白云像大棉花一样.不久,一群十一二岁的孩子们跑过来,围到张海迪身边,抢着问道:“玲玲姐,你是城里来的吧?你的脸怎么这么白啊!你的腿怎么了?”望着孩子们的笑脸,张海迪笑了,慢慢地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 仅仅才过了半个月,张海迪就同乡亲们相处得十分融洽了.乡邻们争着抢着往玲玲家送地瓜、咸菜等东西,还为她做了一张木轮椅. 孩子们都愿意推张海迪出去散步.这个男孩子说:“玲玲姐,我推你!”那个男孩子抢过来说:“我推,我推!”经过几番争执后,张海迪就幸福地坐在木轮椅上,由孩子们轮流推着,来到了田野里. 天地真大呀,有青山绿水,还有叽叽喳喳的小鸟,在孩子们的推动下,张海迪像一下子长出了翅膀,绿油油的麦田、小路,都在眼里一晃而过,因为孩子们跑得太快啦.有一次,由于推得太快,木轮椅突然倒在地上,张海迪的胳膊都摔破了,可她还和孩子们一起哈哈大笑.长了这么大,张海迪还是第一次体验到自然的广大和真正的欢乐呢! 一次,一个孩子对张海迪说:“玲玲姐,要是用我的腿换上你的腿就好了!”听了这话,张海迪感激地望着那个孩子,忍不住哭了. 农村的生活比较艰苦,能吃上萝卜馅高粱米面的包子,对村里的孩子们来说已经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了.一天,村东头的老奶奶做了2个包子,一个送给自己的孙子,把另一个塞在自己的棉袄袖口中,急匆匆地走到村西头的张海迪家,从袖口拿出还冒着热气的包子,说:“玲玲,你快趁热吃!” 张海迪接过包子,眼睛湿润了,老奶奶还问:“玲玲,好吃吗?” 张海迪点着头,说:“好吃,好吃!”在这个包子里面,包含着多少疼爱啊,所以,张海迪永远也忘不了它,忘不了乡亲们给予自己的爱. 为了回报这些朴素的爱,张海迪也想为大家做点什么.她看到村里缺医少药,人们得了病必须跑到十几里外的公社卫生院去,便产生了一个想法:“我虽然不能下地干活,却可以学着给人看病!” 于是,她开始在昏暗的油灯下学习一本本医学书,还让父亲给她买来体温计、听诊器和针灸用的银针,成了一名靠在轮椅上给人看病的乡村医生. 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张海迪为村民们治了一万余次病,针灸技术也在当地出了名,前来看病的人络绎不绝.由于经常靠在轮椅上给人看病,她的肋间神经总会感到剧烈的疼痛,脊椎甚至弯曲成了“S”型,但是,为了治好村民的病,回报他们的爱,张海迪始终坚持着. f. 自强是更珍贵的财富 17岁时,张海迪开始自学英语.没有老师教,她就做自己的老师,最后,家里的每一本英语书都被她撕得只剩下封面和封底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张海迪知道,如果不是一页页地撕书, 自己就会有依赖性,学得很慢,于是,她要用这种强化的学习方法,使自己牢固地记住每次的学习内容. 知识是一笔财富.忍着病痛,刻苦学习的张海迪终于拥有了自己的财富.凭着这笔财富,她终于自学成才,取得了成功. 1981年12月,《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张海迪的事迹;1983年2月,张海迪被山东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被共青团中央授予“优秀共青团员”称号.还曾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自强模范等称号. 1983年起,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和《丽贝卡在新学校》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黄河的女儿》等书籍.其中,《轮椅上的梦》获全国“希望杯”优秀图书奖,还获得韩国文学奖. 1993年4月,通过发愤苦学,张海迪获得了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 1997年,张海迪被日本NHK电视台选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她的事迹,从此传向世界. 在这些荣誉面前,张海迪并没有停止追求.虽然在轮椅上生活了漫长的44年,但在这44年里,她从未被病痛所打倒,始终艰难学习着,绝不放弃每一分钟的努力,也没有白白度过生命的每一程. 今天,当我们读着张海迪写出的那一本本散发着油墨香的书时,就能看到一颗健康的灵魂,感受到深藏在其中的、长达44年的爱.与那些不珍惜生命的正常人相比,张海迪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也更加顽强,更加勤奋.对张海迪来说,知识是一种财富,但自强却是更珍贵的财富,有了它,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把爱心洒遍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