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的事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2 13:44:57
钱学森的事例,

钱学森的事例,
钱学森的事例,

钱学森的事例,
钱学森(1911.12.11~今)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浙江杭州人,生于上海,汉族,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今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前身的一部分),1934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学习.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并从事火箭研究.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当时一位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因此钱学森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1955年10月冲破种种阻力回国后,在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等职.现任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等职.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钱学森曾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协会主席.1991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相关 1955 年10月1 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那宽大的前额.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呀!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但是,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工作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在隆隆的礼炮声中诞生了.这一年的中秋之夜,钱学森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一起欢度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们一边赏月,一边倾诉思乡情怀.年年中秋,今又中秋,在这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他们谈论着祖国的美好前景,感到格外兴奋.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很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钱学森诚恳的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那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经过五年的漫长等待,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成就 钱学森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对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和开拓性的贡献.钱学森共发表专著7部,论文300余篇.主要贡献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应用力学 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的空气动力学方面和固体力学方面都做过开拓性的工作.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边界层的研究,揭示了这一领域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创立了卡门——钱学森方法.与郭永怀合作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②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 从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钱学森在火箭与航天领域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概念: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JATO),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在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在1953年研究了行星际飞行理论的可能性;在1962年出版的《星际航行概论》中,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③工程控制论 工程控制论在其形成过程中,把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这类工程技术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钱学森本人就是这类研究工作的先驱者..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和“火箭之王”。在美学习研究期间,与他人合作完成的《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的理论基础;与他人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动理论,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6年初,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

全部展开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和“火箭之王”。在美学习研究期间,与他人合作完成的《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的理论基础;与他人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动理论,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6年初,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被任命为委员。1956年,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

收起

[编辑本段]个人轶事
赴美留学 1935年8月的一天,钱学森从上海乘坐美国邮船公司的船只离开祖国。黄浦江浊浪翻滚,望着渐渐模糊的上海城,钱学森在心中默默地说:“再见了,祖国。你现在豺狼当道,混乱不堪,我要到美国去学习技术,早日归来为你的复兴效劳。” 钱学森到美国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学工程要到工厂去实践,可当时美国航空工厂歧视中国人,所以一年后他开始转...

全部展开

[编辑本段]个人轶事
赴美留学 1935年8月的一天,钱学森从上海乘坐美国邮船公司的船只离开祖国。黄浦江浊浪翻滚,望着渐渐模糊的上海城,钱学森在心中默默地说:“再见了,祖国。你现在豺狼当道,混乱不堪,我要到美国去学习技术,早日归来为你的复兴效劳。” 钱学森到美国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学工程要到工厂去实践,可当时美国航空工厂歧视中国人,所以一年后他开始转向航空工程理论,即应用力学的学习。1936年10月他转学到加州理工学院。 钱学森是慕名而来的。因为,坐落在洛杉矶市郊帕萨迪纳的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是匈牙利人。可后来的事,钱老自己可能都没想到,自己能成为冯·卡门教授的学生,并且成为其中的佼佼者,提升至了他的最得力助手。 20世纪30年代初,航空科学还处于襁褓之中。冯·卡门当时是这一领域的顶尖人物,后来被誉为“超音速飞行之父”。1970年,月亮上的某一陨石坑被冠以他的名字。 冯·卡门抬头仔细打量着这位仪表庄重、个子不高的年轻人,他提出几个问题让钱学森回答,钱学森稍加思索便异常准确地回答了他的所有提问。冯·卡门暗自赞许:这个中国人的思维敏捷而又富于智慧。他高兴地收下了这位学生。1945年初,钱学森成为以冯·卡门为团长的空军科学咨询团的成员。德国投降后,他随该团的考察小组到欧洲考察航空和火箭技术。1947年初,36岁的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正教授。在受监控期间,除教学外他仍未放弃学术研究,1953年发表了《从地球卫星轨道上起飞》,为低推力飞行力学奠定了基础,并于1954年出版了《工程控制论》一书。1955年回国前他向冯·卡门告别时,冯·卡门激动地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超过了我!” 坎坷的归国之旅 “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今天,我终于回来了!”这是中国著名科学家和火箭专家钱学森于1955年9月17日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踏上回国航程,于1955年10月1日到达香港,1955年10月8日到达广州时,对接待他的中国科学院科学家代表朱兆祥同志所说的一句万分感慨的话。同他一起回国的还有他的夫人和两位幼儿。

收起

1950年9月,钱学森一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便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一切,早日回到祖国去。但办好回国手续后,美国移民局通知他不准回国,他被迫退掉飞机票。美国海关检查他的行李,硬说里面藏着重要机密,说钱学森是个间谍,其实装的是准备带回国的教科书和笔记本。于是,他突然被捕,被关在海岛的拘留所里,遭受无休止的折磨,但他没有屈服。被释放出来后,行动受限制,信件受检查,电话被盗听。最后在世界各国主持正义...

全部展开

1950年9月,钱学森一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便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一切,早日回到祖国去。但办好回国手续后,美国移民局通知他不准回国,他被迫退掉飞机票。美国海关检查他的行李,硬说里面藏着重要机密,说钱学森是个间谍,其实装的是准备带回国的教科书和笔记本。于是,他突然被捕,被关在海岛的拘留所里,遭受无休止的折磨,但他没有屈服。被释放出来后,行动受限制,信件受检查,电话被盗听。最后在世界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的支持下,在中国政府和任命的关怀下,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

收起


1954年秋,钱学森精心撰写的《工程控制论》出版了,这是他观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的控制与制导工程技术,继而对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相关的工程技术实践进行潜心研究,发现并提炼了制导控制与制导系统设计的普遍性概念、原理与方法。这是继美国科学家诺伯持·维纳发表的《控制论》之后,对控制论的进一步发展,也标志着新兴的工程控制论学科的诞生与创立,为当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

全部展开


1954年秋,钱学森精心撰写的《工程控制论》出版了,这是他观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的控制与制导工程技术,继而对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相关的工程技术实践进行潜心研究,发现并提炼了制导控制与制导系统设计的普遍性概念、原理与方法。这是继美国科学家诺伯持·维纳发表的《控制论》之后,对控制论的进一步发展,也标志着新兴的工程控制论学科的诞生与创立,为当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用英文写成的《工程控制论》由麦克劳·希尔图书公司出版以后,在科技界引起了轰动。美国当局审查了这本书以后,也不得不承认,钱学森的研究课题已完全脱离了“军方机密”,只得准许他和他的全家回国,钱学森夫妇最终赢得了抗争的胜利。
钱学森感慨万千,他说:“这段历史我绝不会忘记,它使我真正懂得了什么叫帝国主义。”
事后,当钱学森得知新中国最高领导层对他回国问题的关注并为此作出的种种努力之后,更为深情地说:“如果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恐怕我还得流落异乡,饮恨终生。”

1956年2月17日,受周总理和军委叶剑英副主席委托,钱学森起草了一份《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提出了我国火箭、导弹事业的组织草案、发展计划和具体研制步骤。他还在《意见书》中开列了一批拟调来参与这一技术事业的高级专家名单。《意见书》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1956年3月14日,周总理主持军委常务会议,钱学森应邀列席。会上决定组建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由周总理、聂帅与钱学森负责筹备。
从此,火箭、导弹事业成了钱学森工作的重心。
1960年11月5日,在戈壁滩的大漠中,一枚定名为“东风1号”的“仿制弹”发射成功,火箭全程飞行550公里又407米,历时7分37秒。它极大地振奋了处于严重天灾人祸之中的全国人民,增加了全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添了奋发图强、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力量!
1962年3月20日,一枚箭体上写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八个大字、定名为“东风2号”的中程导弹研制完成,第一次试飞却没有成功。钱学森引导大家不灰心不气馁,认真检查仔细分析,总结出了“不带疑点上天”的深刻教训,决定重新修改设计方案,组织科研攻关,加强地面试验。一个一个系统,一道一道工序逐个检验,严格把关。1964年初,改进了的“东风2号”中程导弹正式发射成功,7月9日、11日又连续发射了二枚“争气弹”。从此,中国航天技术牢固地建立了自己的基础。
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钱学森要据中央确定的以导弹弹头为主、空投弹为辅的核武器研究方向,适时地提出了“两弹结合”的设想,即“东风2号”导弹与核弹头的对接发射。钱学森和他的同事们精心设计,研制人员配套协调,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直接关心下,经过二年的努力,一枚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全部组装完毕。
1966年10月27日,“两弹结合”首次试飞一举成功!喜讯像春雷一样传遍中华大地,举国欢腾,万人空巷,中国拥有核武器的大国梦实现了!
科学发展永无止境,科学家的脚步从不停步。
在“东风2号”发射成功之后不久,鉴于我国弹道导弹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和国际上发展航天器的新情况,钱学森于1965年1月8日正式向国家提交报告,建议早日制订我国人造卫星的研制计划并列入国家任务。
钱学森提交报告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主要缘由有二:

其实,早在1955年12月,钱学森就应周总理的邀请,在中南海作了一次关于火箭导弹的报告,1956年初,在中科院组织下又领衔主持制定发展我国火箭技术的远景规划。规划的目标异常明确,“建立并发展喷气和火箭技术,以便在十二年内使我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并接近世界的先进技术水平,以满足国防的需要。”还提出“1963~1967独立设计,制造国防需要的,达到当时先进性能指标的导弹”。这是钱学森主持并创建中国导弹火箭事业的开端。以后实践证明,他主持制定的发展规划是科学的,切实可行的。
1956年2月17日,受周总理和军委叶剑英副主席委托,钱学森起草了一份《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提出了我国火箭、导弹事业的组织草案、发展计划和具体研制步骤。他还在《意见书》中开列了一批拟调来参与这一技术事业的高级专家名单。《意见书》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1956年3月14日,周总理主持军委常务会议,钱学森应邀列席。会上决定组建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由周总理、聂帅与钱学森负责筹备。
从此,火箭、导弹事业成了钱学森工作的重心。
1956年10月8日,聂荣臻元帅宣布:“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钱学森被任命为首任院长。研究院的200余人中,除了十数位战功赫赫的将帅的部长,还有156位刚刚走出校门的应届大学毕业生。
聂帅向大家介绍了钱学森,并请他上台讲话。钱学森面对全场信任的目光和热烈的掌声,用坦诚谦和的语言激动地说:
“同志们,我们是白手起家。创业是艰难的,困难很多,但我们绝不向困难低头。”
“对待困难有一个办法,这就是‘认真’两字,只要认真,我们一定能克服困难,一定能完成党中央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
钱学森言简意赅的讲话像一篇宣言书,从此,他带领五院的科研人员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和无畏的登攀。
当时的状况是:人员不懂技术,缺乏图书资料,没有仪器设备,一切从开头开始。
钱学森抓的第一件事是举办“扫盲班”。20多位专家没有见过导弹,156名大学生更是各学各的专业,就是没有学过导弹。
钱学森主讲《导弹概论》,内容包括人造卫星与导弹概论。每期7讲,一连举办三期。
对于专家们,钱学森将他们集中到寓所,开小课,一起讨论技术上的疑难问题。
钱学森忙坏了,他不仅要管计划、技术决策、机构设置、人员仪器设备、课题确定等科学研究的份内事,作为一院之长,他还要“管家”,为全院职工的柴米油盐和衣食住行操心。钱学森尽管应接不暇,但仍像一团火似地全力以赴。体制不顺的状况很快被党组织发现,并妥善解决,钱学森被改任专管科学研究的副院长,才得以集中全部精力专注于科技决策和科技难题的攻关。
根据我国“先仿制,后改进,再自行设计”的导弹发展方针,中国向苏联提出了有关国防尖端援助的要求,为此,以聂荣臻为团长的谈判代表团于1957年9月抵达莫斯科。钱学森作为代表团成员参加了中苏《关于生产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以及在中国建立综合性的原子工业的协定》的签字仪式。协议规定,苏方从1957年至1961年底,除供应四种原子弹样品与技术资料外,还允诺在1960~1961年间供给射程达1000公里的导弹技术资料。1957~1958年,苏联运来了“P-2”导弹样品,苏方单方面撕毁了协议,撤走了全部专家,中断了援助,这无疑是“釜底抽薪”!中国的航天事业面临着夭折的危险。赫鲁晓夫甚至扬言:“有人不愿参加核保护伞,要自己搞,我看不仅得不到原子弹,到时恐怕连裤子都穿不上。”
严峻的考验,沉重的压力,痛惜,担忧,义愤的人们不知道应当怎么办?撤走专家的第二天,钱学森来到聂帅家里,两人深情地对视着,久久没有说话,还是聂帅先问:
“你觉得我们的事业还能顺利继续下去吗?”
“能,当然能!”钱学森坚定地回答。从来不在外国人面前服输的他,脸上充满着自信。因他已作了全面的分析和反复的思考,他深信自己的专家队伍有共同的人生经历,共同的爱国热情,共同的强国之愿,共同的民族自尊,这样的队伍是过硬的、可靠的。
“毛主席已经说话了,赫鲁晓夫不给尖端技术极好,我们下决心自己搞!”聂帅激动地说:“有你的支持,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搞出自己的火箭来!”
当天聂帅设家宴宴请航天科学家们。10月,陈毅、聂帅等受总理委
,又在人民大会堂宴请了有关的中国科学家。聂帅在祝酒时动情地说:“逼上梁山,靠别人是靠不住的,就靠我们大家,党中央寄希望于我们自己的专家。”
疾风知劲草,国难显忠良。卧薪尝胆,励精图治,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悲壮与豪气充满了每个科学家的心间,成了他们战胜困难的强大动力。
钱学森与专家们多次会商,迅速调整与修订了研制计划,从此,大大加快了事业的进程。
1960年11月5日,在戈壁滩的大漠中,一枚定名为“东风1号”的“仿制弹”发射成功,火箭全程飞行550公里又407米,历时7分37秒。它极大地振奋了处于严重天灾人祸之中的全国人民,增加了全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添了奋发图强、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力量!
1962年3月20日,一枚箭体上写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八个大字、定名为“东风2号”的中程导弹研制完成,第一次试飞却没有成功。钱学森引导大家不灰心不气馁,认真检查仔细分析,总结出了“不带疑点上天”的深刻教训,决定重新修改设计方案,组织科研攻关,加强地面试验。一个一个系统,一道一道工序逐个检验,严格把关。1964年初,改进了的“东风2号”中程导弹正式发射成功,7月9日、11日又连续发射了二枚“争气弹”。从此,中国航天技术牢固地建立了自己的基础。
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钱学森要据中央确定的以导弹弹头为主、空投弹为辅的核武器研究方向,适时地提出了“两弹结合”的设想,即“东风2号”导弹与核弹头的对接发射。钱学森和他的同事们精心设计,研制人员配套协调,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直接关心下,经过二年的努力,一枚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全部组装完毕。
1966年10月27日,“两弹结合”首次试飞一举成功!喜讯像春雷一样传遍中华大地,举国欢腾,万人空巷,中国拥有核武器的大国梦实现了!
科学发展永无止境,科学家的脚步从不停步。
在“东风2号”发射成功之后不久,鉴于我国弹道导弹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和国际上发展航天器的新情况,钱学森于1965年1月8日正式向国家提交报告,建议早日制订我国人造卫星的研制计划并列入国家任务。
钱学森提交报告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主要缘由有二:
其一,形势迫人。1957年10月4日,苏联卫星上了天。此后,美国、法国、日本也将大小不等的卫星送入了预定的轨道。钱学森敏感地意识到,人类探索太空的时代已经到来。他与著名科学家赵九章、郭永怀、陆元九等积极倡议。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中央八届二次会议上郑重宣告:“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气势恢宏的一代传人还幽默地说:“我们要抛就抛大的,也许要从较小的抛起,但像美国那样只有鸡蛋大的我们不抛。”这是因为美国研制的第一颗卫星仅重8.22公斤。
其二,条件成熟。中国人自古就向往宇宙星际之行,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的神话妇幼皆知。钱学森自己以星际航行理论也早有研究。早在40年代,便提出过火箭旅客飞机的设想。50年代研究了星际飞行理论的可行性。在1962年出版的《星际航行概论》一书中,他又将“航天飞机”的概念具体化。今天中程导弹已研制发射成功,为卫星上天提供了现实的可能。
钱学森的报告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并立即付之于行动。
在张爱萍将军主持下,有关部门提出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具体规划设想,重量100公斤,发射时间在1970或1971年。为此,国防科委1965年10月召开了人造卫星工程总体方案讨论会,对规划设想进一步具体化,要求人造卫星:成功地飞上去转起来,地面测量系统抓得住、跟得上,全球人民看得见、听得到。还提出了进度要求:1965~1966年完成技术方案论证,建成地面测量系统;1969年完成正式样品试制。
我国的人造卫星工程正式启动。领导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神圣使命又历史地落到了钱学森身上。
为免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周总理断然决定,正式组建卫星研究院(空间技术研究院),纳入军队编制,由钱学森兼任院长。身穿绿色“防护衣”的中国空间技术队伍奇迹般地茁壮成长,顺利地完成各项任务。
要将人造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必须有强大推动力的火箭,它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能飞出大气层,二是它的飞行速度要达到第一宇宙速度。为此,应当制造一种多级火箭,每级各飞一程,逐级加速,最后将末级上装载的卫星送入轨道。
设计人员通过精确的计算,决定用以发射“东方红1号”卫星的火箭“长征1号”为三级火箭,箭长29.46米,最大直径2.25米。火箭发射方位定在正东偏南70度,如此定位使全球居民住地能看到,而且三级火箭工作完毕后全部坠入本国领土或领海,不致引起国际争端。
要将理论设计变为现实,关键在于精密研制和艰苦试验,在钱学森领导下,经过三年紧张攻关,排除了各种干扰,使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按周总理的命令,1970年4月24日下午5时30分,在戈壁大漠的试验场里,“长征1号”运载火箭喷射着橘红色烈焰,负载“东方红1号”卫星腾空而起,疾速地飞向太空。“箭星分离!”“卫星入轨!”晚上9时50分收到了卫星发射的《东方红》激越的乐章。
中国的人造卫星上天了!中国的声音响彻了宇宙,传遍了世界!
中国是继美、苏、法、日之后,成为第五个自行研制并发射卫星成功的国家,重量100公斤。无论是卫星重量或发射周期,都超过了其余四国的第一颗卫星,这是举世瞩目的了不起的成就。
1970年的“五一”节,钱学森在天安门城楼上与毛主席、周总理站在一起,兴致勃勃地昂首遥望节日的夜空,寻找我们中国人自己的那颗会唱歌的星!
晚年的钱学森被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肩负起了领导全国各自然科学学会的协作协调工作。作为一名世界级科学家,他始终站在世界科学发展的峰颠俯视世界科学的发展潮流,关注中国赶超世界科学发展的动向以及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高瞻远瞩地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性科学创见,推动着中国科技总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他将系统工程论的理论与方法运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提出了著名的航天系统工程论、军事系统工程理论;提出用系统科学方法将历史科学定量化;倡议与指导用系统科学理论对我国经济计划和社会发展进行科学预测研究。
他进一步运用系统科学于交叉科学领域,他建议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工作者合作,建立解决经济发展与财政补贴问题的经济并使之现代化;他把握时机,适时提出了以旷野、草原、海疆和沙漠为主战场旨在脱贫的第六次产业革命。
他提倡思维科学中应特别关注社会思维学的研究;面对伪科学的盛行,他建议加强生命科学的研究;他还于1988年专门向著名数学家杨乐、王元等提议,面对21世纪,应当重新认识数学的重要性,将数学学科改称为数学科学。在中国科学院召开的数学家大会上就此作了长篇报告,阐述他的真知灼见。事后还就本人发表在《数学通报》上的文章《面向新世纪的数学》给笔者写信,信中指出:“我国数学家的同仁必须看到科学技术以至世界的新变化——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其将来的普遍使用,到21世纪人类对数学的要求将有根本性的变化,所以数学科学的研究和教学也将有相应的根本性变化,不然起不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钱学森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是开拓性的、巨大的。1989年6月29日,国际理工界授予他小罗克韦尔奖章和“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称号,对此,国家领导人特意在中南海紫光阁召开大会以表庆贺。
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召开“两弹一星”表彰大会,向在“两弹一星”研制发射中做出特殊贡献的科技专家授勋。他们是钱学森、于敏、任新民、王大衍、周光召、彭恒武等17位及已故的王淦昌、邓稼先等6位老科技专家。江泽民亲手将一枚金光灿灿的“两弹一星”勋章授挂在与会专家胸前(钱学森因健康原因,由中央军委领导专程送到家中)。
江泽民在讲话中盛赞他们是“祖国的功臣,民族的脊梁”,并将“两弹一星”精神归纳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大力协同,勇于登攀”,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向“两弹一星”的英雄学习,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将建设有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宏伟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收起

坚决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