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关于四川大地震有关报道的观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7 18:21:18
求一篇关于四川大地震有关报道的观后感!

求一篇关于四川大地震有关报道的观后感!
求一篇关于四川大地震有关报道的观后感!

求一篇关于四川大地震有关报道的观后感!
1、 对于这次汶川大地震的信息传播,国内外舆论均表达了赞赏.但也时有批评、质疑之声.有外媒称温总理在作秀,也有网民对新闻报道是否真实地还原了地震灾情表示怀疑.这些不同的声音让我思考这么一个问题:面对灾难,新闻报道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角度和信息进行呈现?其实,这次震灾的报道已经给了我最满意的答案.只是,对于某些质疑,我想作进一步的说明.由于没有持续跟踪震灾的报道,有些想法可能不正确不成熟,还请各位传媒人朋友积极跟帖,予以指正. 总的来说,我跟随大多数舆论,对这次震灾的新闻信息传播持肯定态度.这次大规模的新闻报道以最快的速度把灾情客观地告诉了公众、告诉了世界,为政府和灾区人民的抗震救灾架起了信息桥梁,为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思想保障. 在一些传言、谣言扰乱人心的时候,媒体发出了强力的主流声音,澄清了传言,稳定了人心.在交通受阻、通讯中断的极度困难情况下,新闻记者的第一手报道为中央和地方各级部门抗震救灾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及时传播灾情信息的同时,这次的震灾报道宣传意味甚浓.正如中宣部至震灾一线记者的慰问信中所言:“(震灾一线的新闻记者)大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心系灾区,对抗震救灾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保护灾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决策部署;宣传灾区党委政府迅速启动应急机制,组织干部群众奋力投入抗震救灾的工作动态;宣传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在灾区人民群众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冲锋在前、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感人场面;宣传各地各部门和全国人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社会主义精神;宣传灾区人民奋起自救互救、舍小家顾大家的顽强品格,唱响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主旋律,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祖国感谢你们,党和人民感谢你们,新闻出版战线的百万大军为有你们这样优秀的记者群体而自豪.” 同大多数愤青一样,我一向反感宣传味道浓厚的新闻,觉得虚假造作.但面对这次震灾报道,我却有了不一样的想法. 媒体应具有社会责任感毋庸置疑.在新闻报道时,引导社会良性发展应当成为新闻信息选择与报道的根本立意所在.诚然,一味只报好不报坏不是一个成熟媒体的表现.但新闻报道的倾向应该分情况.在SARS蔓延的2003年,本该及时将病情公开的情况下上级和媒体却死捂不报,结果是瘟疫蔓延得更可怕;在山西矿难发生时,本应凭着社会良心揭发黑心矿主与相关部门的权钱交易,但新华社记者却收受贿赂.这些事情无不让人们痛心. 弘扬社会的主旋律是十分必要的,它代表着一种前进的方向,是一种向上的力量.在如此惨烈的灾难面前,我们是齐心协力,将大灾中的大爱展现给人们,抚慰社会受伤的心灵;是将反映迅速的政府行动,无私奉献的人们解放军的艰苦援救告诉公众,平息他们内心的恐慌?还是说,将灾难中的无序混乱加以放大,展现人性的黑暗面,让惊魂未定的人感到更大的无望;偏重对政府的救助不利方面的强调,加剧社会的悲观情绪? 这次的地震报道让人最大的感受便是整个社会的凝聚力、爱国热情大大地聚集了起来,由此形成了一股十分强大的力量,这股力量使全社会都时刻关心着受灾人民和以各种方式对四川受灾同胞救助.在这之中,若没有媒体一次又一次地展现大灾难中那些坚强求生的生命,那些无私无畏不顾个人安危救助灾民的解放军和普通老百姓,这股凝聚力恐怕也无法聚集得如此强大.有人说,这次地震最好的心理咨询师也许是温总理,他走到哪里,哪里的人民便感到了希望.这背后,彰显的是政府对灾民的承诺与责任.同样,对于灾区以外的大众来说,通过媒体对温总理一次又一次赶赴震灾第一线视察和安抚灾民的报道同样也让他们看到了政府对灾民生存的高度关注和对人性的关怀,一颗颗被地震震痛的心也因此得到了抚慰. 我越来越觉得,一次新闻报道成功与否,相比所谓的真实性(其时绝对真实也是不存在的),更好的衡量标准是看它是否真正引导了整个社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媒体的报道确实是有选择性的,比如白岩松,他看到一位记者拍到的一帧画面:50个遇难的孩子躺在操场上,他们的老师在鞠躬.但他却说:“的确感人,但坚决不播!有些东西播出了以后,给人的打击确实太大了.……”这次地震报道无疑是成功的,原因就在于首先它的信息透明度相比以前大大提升了,人们的知情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其次,一方面媒体通过真实展现灾难的惨烈,震颤了人们的心灵,悲壮的笔调让人们悲哀的情绪得以宣泄,另一方面更多地报道大灾难中人性的光辉,一个个自救与救人的感人故事被呈现出来,时时感动与教化着公众,社会大众对灾区人民的同情与爱心救助的报道凝聚了更多的爱心,发动全民投入到抗震救灾的行动中来;最后,西方世界通过这次地震对中国政府的看法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中国在地震中的表现很明显赢得了世界的好感.在有目共睹的这些良性变化面前,如果再抓住一些小揪揪不放,意义并不大. 当然,不是说这是一场完美无缺的报道.由于某些新闻记者的职业操守不高,不顾灾民受伤的心灵一味地揭他们的伤疤,只为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于是地震中唱歌等待救援的九岁孩子面对媒体频繁采访时情绪失控了;敬礼娃娃接受过多的采访后出现心理障碍了.这些缺乏人性关怀的记者们给灾民造成了二度伤害.另外,也许是媒体的竞争所迫,为了吸引眼球,也许是思维和眼界的限制,记者们一个劲儿往震灾最严重的四川灾区地区跑.仅此于四川的第二大受灾省份甘肃同样灾情严重,却几成新闻报道的盲区.等等.这些都是媒体和记者表现不足的地方,值得反思. 面对灾难新闻,报道应该是有选择分步骤的.我们应该考虑什么应该先报,什么可以延迟再考虑.在人心惶惶的最初,聚集尽量大的社会力量投入到抗震救灾当中,尽最大努力抚平社会的心理创伤应是第一要义.等到了相应的安置灾民、重建家园阶段,对于各个相关部门安置工作、资金运作等的监督力度则应加大,防止发生建设不力、腐败等等的问题. 总的来说,这次的信息公开力度、媒体的报道是成功的.这是政府和媒体在往先进的方向上迈步.作为一名传媒人,我们当循着这个方向前进,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断改进和完善自我,承载着一份真诚的责任心与社会同发展. 2、汶川大地震之两则报道和一篇《亲历记》之读后感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一直关注地震有关报道,有两则报道令我唏嘘不已,一是来自什邡市的一则报道,说的是什邡市龙居小学的英语教师,一位叫向倩的年仅21岁的女教师,一个花一样年华的小女孩,当地震发生时向倩离逃生口最近,只要两步就可以跨出教室从楼道逃生,可小向倩没有这样做,她把自己的双臂伸向了学生,当她的遗体被发现时,身体已被压成三截,张开的双臂还紧紧地搂着三个已死去的学生. 另一则报道来自德阳市东汽中学,在地震中该校瞬间坍塌,在这生死攸关的瞬间,该校教导主任谭千秋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4个学生都获救了,而谭千秋却永远的离开了自己的亲人和学生. 而今天打开电脑,一篇《那一刻地动山摇---5.12汶川地震亲历记》的文章映入我的眼帘. 一个毕业于北大,在都江堰任教师名叫范美忠的人以自己亲身经历写下了对生死,救人和活命的另一种诠释. 在《亲历记》里,他非常仔细的描述了自己在地震瞬间的行为和举动,据范某讲,那天他正在给学生上课,突然感到“课桌晃动了一下,学生一楞,有点不知所措.”于是“我镇定自若地安抚学生道:不要慌!地震,没事!话还没完,教学楼猛烈地震动起来……我瞬间反应过来,大地震!然后以猛然向楼梯冲过去,……连滚带爬地以最快速度冲到了教学楼旁边的足球场中央!我发现自己居然是第一个到达足球场的人”. 地震发生后吓得钻到桌子下一直等到地震稍微平息后才跑到学校操场的学生们见到了这位“范某”并问:“ 老师,你怎么不把我们带出来才走啊?”这位“范老师”竟回答说:“我从来不是一个勇于献身的人,只关心自己的生命” 后又对学生们说:“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因为成年人我抱不动,间不容发之际逃出一个是一个,如果过于危险,我跟你们一起死亡没有意义;如果没有危险,我不管你们你们也没有危险,何况你们是十七八岁的人了!”并说“这或许是我的自我开脱,但我没有丝毫的道德负疚感.” 小向倩和谭千秋的事迹令我感慨并为他们的牺牲痛惜,范某的“自述”也同样令我感慨和惋惜,同样的为人之师,同样处于大难来临之际,两者竟表现出如此之大的反差. 一个花样年华的女孩---小向倩走了,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51岁中年教师---谭千秋走了,他们走的那么壮烈,他们用自己的宝贵生命和壮举,诠释了什么是为人之师,什么是师德.他们走得那么光荣,走得那么伟大,他们是英雄,他们的大爱、浩气,必将千秋长存. 另一个活下来了,却活的那样苟且,那样令人悲哀,这样一个在危难时候对学生们一声“跑”都没喊只顾自己逃命,甚至“连自己的母亲也不会管”而且“没有丝毫的道德负疚感”的人还能继续为人之师么?
求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