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的教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3:46:04
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的教义

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的教义
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的教义

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的教义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后分化为大乘、小乘两派.小乘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正式名称
“巴利语经典系佛教”.约在公元3至6世纪,佛教由印度或斯里兰卡传入缅甸,再从缅甸传入西双版纳.
佛教传入之初称“摆坝派”,没有被傣族群众 接受.后传入的一派称“摆孙派”,即被群众所接受,
成为普及派.由于佛教宣扬的消极、忍耐、调和、轮回、因果报应等有利于维护傣族封建领主的统治,
受到统治者的赞扬、拥护并极力推广,所以成为傣族、布朗族信奉的宗教.
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基本思想和教义有四缔五蕴、十二因缘、三法印、轮回、业报.其经典总称三藏:
一、《经藏》,傣语“苏点大比打嘎”;
二、《律藏》,傣语“维乃压比打嘎”;
三、《论藏》,傣语“阿皮坦玛比打嘎”.另外还有许多藏外典籍.南传上座部佛教要求僧侣、信徒严格遵守十戒:
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说谎(不记前仇)、不酗酒、过午不食、不观听歌舞、不戴花不抹香水、
不坐高处、不积蓄金银财宝.
西双版纳的佛教建筑主要是佛寺、布萨堂(戒堂)、佛塔三大建筑,特别是佛寺和佛塔遍
布傣族、布朗族居住的村村寨寨,其中不乏国内外有名的精品,成为西双版纳的一大景观.
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佛事活动和佛教节日名目繁多,主要有如下9项:
1、傣历6月份的浴佛节,就是傣历新年,外地人称“泼水节”.
2、“毫瓦萨”(傣历9月15日)和“卧瓦萨”(傣历12月15日),
即“关门节”和“开门节”.整整3个月为净居斋戒期.
3、赕,即布施.是信众对寺僧的捐献活动.节日繁多,一年内至少赕7次以上.
4、“毫干”,即禁忌日,时间在傣历2月份.
5、“播帕”,即升和尚.
6、“痕帕洼”,即祭佛山.
7、“松桑卡”,时间傣历 5月15日,为比丘集结日.
8、“播董”,即竖旗杆.
9、“机光罗”,即烧白柴堆,祝贺帕召
升天.傣族、布朗族的每个男子到七八岁左右,都要到佛寺当一段时间和尚,才有结婚、
成家立业的权利和义务,否则,被人瞧不起.当和尚的时间长短不一,有的则终身为僧.
基督教:
基督教是当今世界上传播最广,信徒人数最多的宗教.公元一世纪中叶,基督教产生于地中海沿岸的巴勒斯坦,135年从犹太教中分裂出来成为独立的宗教.392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并逐渐成为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主要精神支柱.1054年,基督教分裂为罗马公教(天主教)和希腊正教(东正教).十六世纪中叶,公教又发生了宗教改革运动,陆续派生出一些脱离罗马公教的新教派,统称"新教",又称"抗罗宗"或"抗议宗",在中国称为"耶稣教".所以,基督教是公教、东正教和新教三大教派的总称.
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耶稣(Jesus).耶稣是上帝耶和华之子,他出生在巴勒斯坦北部的加利利的拿撒勒,母亲名叫玛利亚,父亲叫约瑟.玛利亚未被迎娶前,圣灵降临在她身上,使她怀孕.约瑟一度想休了玛利亚,但受了天使的指示,仍把她娶了过来.耶稣三十岁时受了约翰的洗礼,又在旷野中经受了魔鬼撒旦的诱惑,这一切坚定了他对上帝的信念.此后,耶稣就率领彼得、约翰等门徒四处宣传福音.耶稣的传道引起了犹太贵族和祭司的恐慌,他们收买了耶稣的门徒犹大,把耶稣钉死在了十字架上.但三天以后,耶稣复活,向门徒和群众显现神迹,要求他们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宣讲福音.从此,信奉基督教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把基督教传播到世界各地.
基督教的经典是《圣经》.《圣经》中记述的都是上帝的启示,是基督教徒信仰的总纲和处世的规范,是永恒的真理.《圣经》分为《新约全书》和《旧约全书》两部分.《旧约》原是犹太教的经典,耶稣对他的某些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不同于犹太教的看法,并做出了解释说明,作为自己信仰的一个重要依据.《旧约》包括律法书、先知书、历史书和杂集四类,共39卷,其中记录了天地起源、犹太人的来源和历史以及古代犹太人的文学作品.《新约》包括福音书(即《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历史书、使徒书信和启示录四类,共27卷,其中主要记述了耶稣及其门徒的言行,在《启示录》中,还记述了基督教对末日审判的预言.
基督教的教义比较复杂,各教派强调的重点也不同,但基本信仰还是得到各教派公认的.基督教的教义可归纳为两个字--"博爱".在耶稣眼里,博爱分为两个方面:爱上帝和爱人如己.耶稣曾经说过:"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的爱主你的上帝,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马太福音》第二十一章37-40节)在基督教的教义中,爱上帝是指在宗教生活方面要全心全意的侍奉上帝.基督教是严格的一神教,只承认上帝耶和华是最高的神,反对多神崇拜和偶像崇拜,也反对宗教生活上的繁文缛节和哗众取宠."爱人如己"是基督徒日常生活的基本准则,它的要求是:人应该自我完善,应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应该忍耐、宽恕,要爱仇敌,并从爱仇敌进而反对暴力反抗.只有做到上述要求,才能达到博爱的最高境界--爱人如己.
基督教诞生至今已两千年,除了耶稣,还涌现了许多对基督教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如彼得、约翰、雅各等十二门徒,保罗、巴拿巴等使徒,对基督教神学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奥古斯丁,以及马丁.路德、闵采尔、加尔文等宗教改革家.现在,基督教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宗教,教徒遍布四大洲.
天主教:天主教亦称公教、罗马公教、罗马天主教.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新教、东正教、天主教统称基督教.在中国,基督教一般只指新教,不包括东正教和天主教.由于新教在我国称基督教(俗称耶稣教〕,基督教一词遂产生了两种涵义:一是指世界性公认的基督教各派总称;二是指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产生的新教.“天主”一词是16世纪耶稣会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后,借用中国原有名称对所信之神的译称,故把他们传播的宗教定名为“天主教”.
传说,基督教是由耶稣在巴勒斯坦创立的.早期基督教曾受到罗马皇帝的残酷迫害和镇压.
公元313年,罗马帝国西部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米兰发布“米兰敕令”,宣布基督教可与所有其它宗教同享自由,不受歧视.从此基督教成为官方认可的合法宗教.
1054年,东西两派基督教会分裂.东派教会自称正教,西派教会自称公教.大主教会及其教皇制,作为独特的单一教会和体制,至此乃正式确立.
中世纪时,天主教是西欧各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宗教,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后,天主教在欧洲部分国家丧失统治地位.为了对抗宗教的改革运动,维护自身的统一和权威,天主教罗马教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史称反宗教改革.
18世纪,在启蒙运动和理性主义的影响下,欧洲一些国家和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对罗马教廷的离心倾向日益增强,1809年拿破仑将教皇国并入法国版图.1929年,庇护十一世和墨索里尼签订拉托兰条约,教皇拥有独立的梵蒂冈城国的主权方被正式承认.
1962年,教皇约翰二十三世召开第二次梵蒂冈公会议.会议强调天主教要跟上时代,在教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对外采取开放政策,主张与天主教以外的基督教各派以及其它宗教和不信宗教的人们对话.会议之后,天主教在神学上打破了以往权威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禁锢,使神学出现了多元化和世俗化的现象.
现在,全世界天主教有总主教区130个,教区628个,监牧区和代牧区129个,共有教徒10亿左右,占全球人口的17.5%.现任教皇为波兰人约翰·保罗二世,于1978年10月就任,是第266任教皇.
天主教于唐代开始传入中国,13世纪再度传入.元朝覆灭后,天主教在中国几近绝迹.
16世纪,天主教随着西方殖民主义浪潮,再度传入中国.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传教士也陆续进入中国,天主教又发展起来.传教士在中国的土地上受他们本国政府的保护,到处设立教堂、修道院,兴办学校、医院、孤儿院,用各种方法传播,发展天主教.
从1840年到1949年,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天主教在中国虽然有了300万教徒,但教会领导权却一直在外国主教手里,中国天主教成了受外国势力支配的宗教.
50年代,中国天主教进行了“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反帝爱国运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天主教成为中国宗教徒自办的事业,成立了天主教爱国宗教组织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贯彻落实,中国天主教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由公元7世纪初由阿拉伯半岛麦加人穆罕默德创立的,与佛教、基督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为六大信仰,即信安拉、信使者、信前定、信来世、信天使、信经典.其中最基本的是信安拉、信使者,即:安拉为宇宙独一无二的主宰者,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伊斯兰教的经典主要是《古兰经》,其次是《圣训》.《古兰经》是穆罕默德在23年的传教中以安启示名义陆续发布的议论汇集,其内容包括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基本功课和教律.
现在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有10个少数民族,即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乌孜别克、东乡、撒拉和保安族.其中前7个民族是新疆的世居民族,后3个是1949年以后从内地陆续迁来的.信教群众占全疆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有宗教活动场所2.3万多座,宗教教职人员2.7万多人,宗教团体80多个.新疆是中国伊斯兰教寺院最多的地区,各地均有分布,比较著名的有喀什的艾提尕尔清真寺、库车大寺、莎车的加玛清真寺和阿孜那清真寺、乌鲁木齐的陕西大寺和南门寺、伊犁的拜土拉寺、和田的居曼寺等.为解决伊斯兰教教职人员的新老接替的需要,1987年新疆伊斯兰教协会开办了伊斯兰教经学院.
道教:追求仙境、仙人以及成仙之术的方术之士,先秦已有.古代传说中的方士有彭祖、容成、素女等.《史记·封禅书》记载了周灵王时的方士苌弘,以方术奉事周灵王,这是现在史籍中记载最早的方士.战国末,燕齐沿海一带的神仙方士十分活跃,形解销化,依鬼神之事,成为方仙道.秦始皇时,派遣方士徐福去海上为之寻求仙人和仙药.得到汉武帝宠幸的方士有李少君、栾大、公孙卿等,他们或者祠灶、化丹砂为黄金,或者以方术致鬼神,或者求不死之药、寻找仙人.以后神仙方术为道教所继承,神仙方士也逐渐衍化为道士.
战国时,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五行说广为流行,被秦汉道家、儒家和神仙方士以及后世道教所吸取.调阴阳、顺四时、序五行、以政令配月令的思想,成为汉代人普遍的看法.早期道教经典中也充满了阴阳五行思想.《太平经》之言「以阴阳五行为家」,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认为天地之性是由阴阳所构成的.《老子想尔注》讲阴阳之道,主张「和五行,令各安其位」.《参同契》以《周易》卦爻配阴阳五行,用以说明修仙炼丹.《黄庭经》以五脏配五行,用阴阳之气炼形养身.阴阳五行学说成为道教内外丹学的重要理论依据.道教教义也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的义理并大量采用阴阳五行学的名词术语.
「神」的观念充满了先秦古籍,为一种超自然的存在,具有神秘的主宰力.「仙」是种长生不死的信念,《说文解字》说仙是「长生迁去」,《释名》也说老而不死叫仙.神仙连用是后世道教术语,但神仙思想早已萌发.《庄子·逍遥游》描绘藐姑射山的神人不食五谷,乘云御龙,游于四海之外.《庄子》中多处对神人、至人、真人等神仙的生活与法术作了形容.《山海经》记载有「不死之国」、「不死之药」和「不死树」、「不死民」等等.古代又有许多长寿不死的神仙人物的传说,如说彭祖在世八百馀岁,广成子修身二千馀岁而形不衰.古代神仙思想在燕齐沿海地区较为流行,在荆楚一带神仙传说也较多,可以说春秋战国时的燕齐文化和荆楚文化孕育了中国人的神仙思想.特别是燕齐位临大海,海市蜃楼的幻景激发了人们的无限遐想,幻想海上有神仙,居住著不死的仙人.於是燕齐兴起了宣传神仙不死和播弄神仙方术的神仙家,燕昭王尤其督信.这些先秦的神仙思想到秦汉时由於统治者的热衷而盛行不衰,秦皇汉武掀起大规模的求仙浪潮.道教产生后继承发展了长生不死的神仙思想,使之成为道教最基本的信仰,这是道教不同於世界上其他宗教的显著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