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 大学》中的《慎独》的解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1 18:44:57
《礼记 大学》中的《慎独》的解释

《礼记 大学》中的《慎独》的解释
《礼记 大学》中的《慎独》的解释

《礼记 大学》中的《慎独》的解释
这个,可以参看南怀瑾先生的大学微言.
  “慎独”要慎什么样的“独”?
  四、最难了解明白的,便是“意”的“慎其独也”的“慎独”.当然,历来的注解,大多都把“慎独”,说是一个人如在单独自处的时候,最需要小心谨慎,不可让自己放任散漫,或瞒着别人,做不善的事情.在十九世纪的末期,也有人为了配合政治民主的思想,说“慎其独也”的意思,是指不要在政治上搞独裁.不管如何说法,曾子在“诚意”这一节里,两次提出“慎独”的重要.我们在前面也曾经提出《内经》对于“识神”的作用,便有“独悟”、“独见”、“独明”三独的境界.为了希望大家特别重视,不妨不避重复,再读一次原文,岐伯对黄帝说:
  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
  我们需要知道,《内经》这一段对“识神”的三个景象的说明,比起精密“逻辑”的佛学“法相唯识”,传入中国的时期,还早了一千年以上.就算把它拉下来算是汉代的著述吧!也早了七八百年.为什么中国和印度的先哲们,都不谋而合,说得这样相似呢?
  《内经》所说“识神”的“独悟”景象,是指意识粗浮的活动静止以后,便会引发自性的智慧的功能,达到如有所悟的特别境界,“耳不闻,目明心开”,话也不想多说了.
  从唐代以后,有些禅宗参掸的人,用心久了,也有达到相似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境界,也有自认修为到这样,已算开悟得道了.但以真正的禅宗来说,便会明白这是“识神”的作用,所谓:
  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
  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
  从法相唯识学来讲,这也是“别境慧”的一种现象,也是意识的现象.虽是学养进修有得的好境界,但不是“明德”达道的究竟.
  其次“识神”所发生的“独见”景象,它是在自我的意识中,好象什么都看得见,但是头脑身体,是停在昏昧的情况中,正是冥想的作用.
  再次,“识神”所发生的“独明”景象,几乎等于灵魂出窍(精神状态),或同佛学所说的“中阴”现状,没有身体的感觉,便有如风吹云,飘飘欲仙的自我错觉.
  但综合起来说,学问修养使意识达到知止而定、而静、而安的情况,所出现的独悟、独见、独明任何一种境界,并非是不好的现象,只是不可执着为真实.知道它是过程,是行程中的外景,并非究竟.所以必须审慎精思.这样才是“慎独”的“内明”道理.
  如果用“法相唯识学”来作对比发明,《大学》所谓的诚意、慎独,正如唯识学所讲,第六意识有独头、独影作用的一面.甚至有些学佛修道的人,不从学理上穷究入手,往往会把“独头意识”的作用,当作直观、直觉而认为自己已经悟道了.或者把“独影意识”所发生的境界,当作神通,或特异功能了.所以,我常说,小心!神通与神经,只隔一层薄纸,它是孪生的双胞胎,必须要仔细弄清楚,但人苦不自知,其奈他何!
  至于中国禅宗百丈禅师所说:“灵光独耀,迥脱根尘.”那是形而上的第一义道的境界.也可以比作《大学》在本节所说,“道盛德至善”,“此以没世不忘也”.
  既然已经借用了禅佛来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那就引用到底,比较说得更明白一点.究竟什么是“慎其独也”“慎独”的意义呢?曰: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这就很清楚了.但在日常意识清明的时候,可以做到纯善的情况,也算已很不错了.而最要紧的,当在睡梦中,“独头意识”发起“独影境”的变相时,仍然犹如日常意识清明的纯净,不被梦影所扰,甚至还转化梦境而能自主,这才够得上“诚意”“慎独”而“毋自欺”的现实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