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是国家保护动物吗是所有鸟类都是国家保护动物,还是个别鸟类是国家保护动物,还是很多鸟类都是国家保护动物?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05:40:29
鸟类是国家保护动物吗是所有鸟类都是国家保护动物,还是个别鸟类是国家保护动物,还是很多鸟类都是国家保护动物?

鸟类是国家保护动物吗是所有鸟类都是国家保护动物,还是个别鸟类是国家保护动物,还是很多鸟类都是国家保护动物?
鸟类是国家保护动物吗
是所有鸟类都是国家保护动物,还是个别鸟类是国家保护动物,还是很多鸟类都是国家保护动物?

鸟类是国家保护动物吗是所有鸟类都是国家保护动物,还是个别鸟类是国家保护动物,还是很多鸟类都是国家保护动物?
国家保护动物是一些数量少的动物.满足条件:1自然野生存在于中国 2自然野生存在于国外的数量少.所以并不是所有的鸟类都是国家保护动物

有些鸟是,有些不是。

部分鸟类

举几个例子非国家保护动物的鸟类,最起码的我们平常吃的鸡属于鸟类的鸡形目;还有我们平常吃的鸽子属于鸡类的鸽形目
只有部分的鸟类是国家保护动物,
属于国家保护动物的有例如
白鹤: 别名西伯利亚鹤、黑袖鹤,在内蒙古、黑龙江繁殖;长江中下游越冬。大型涉禽。栖息于芦苇沼泽地。以水生植物根、茎为食,也兼食少量蚌、鱼螺等。5-6月份繁殖,筑巢于沼泽中。每窝产卵2枚。幼鹤85天后具飞翔熊力...

全部展开

举几个例子非国家保护动物的鸟类,最起码的我们平常吃的鸡属于鸟类的鸡形目;还有我们平常吃的鸽子属于鸡类的鸽形目
只有部分的鸟类是国家保护动物,
属于国家保护动物的有例如
白鹤: 别名西伯利亚鹤、黑袖鹤,在内蒙古、黑龙江繁殖;长江中下游越冬。大型涉禽。栖息于芦苇沼泽地。以水生植物根、茎为食,也兼食少量蚌、鱼螺等。5-6月份繁殖,筑巢于沼泽中。每窝产卵2枚。幼鹤85天后具飞翔熊力。
赤颈鹤 属于鹤科,大型涉禽。产于云南。体羽浅灰色。头、喉及上颈裸出部分为橘红色。嘴灰绿色, 脚粉红色。栖息于多草的平原、水田、沼泽湿地及森林边缘。以稻谷及水生植物的根、块茎为食,也取食鱼类和蛙类。.7­—12月份繁殖,筑巢于沼泽地带成团的植物丛中,以水生植物茎、叶筑成。雌乌孵卵,雄鸟守卫,孵卵期30天,由双亲共同照料幼雏。
黑颈鹤 生活于高原草甸、农田、沼泽。以鱼类、昆虫、软体动物等为食。繁殖期间雌、雄鸟常引颈对鸣,并有优雅的求偶舞蹈。黑颈鹤是唯一一种栖息在高地区的鹤。它在青藏高原南部和云贵高原
丹顶鹤 :别名仙鹤。大型涉禽。栖息于芦苇及其他荒草的沼泽地带。食水生植物的嫩芽、种子、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和鱼类等。4月中、下旬开始营巢产卵,筑巢于周围环水的浅滩上的枯草丛中,每窝产卵2枚,雌雄鸟轮流孵卵,孵化期20—33天。待幼鸟学会飞行,人秋后,丹顶鹤从东北繁殖区和越冬区建立了扎龙、向海、盐城等一批自然保护区。在江苏省盐城自然保护区,越冬的丹顶鹤最多一年达600多只,成为世界上现知数量最多的越冬栖息地。在嫩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殖;长江下游及沿海越冬;台湾偶见。
白头鹤 :另名锅鹤、玄鹤。分布在内蒙古、乌苏里江流域;长江下游越冬。大型涉禽。体羽主要为暗石板灰色,并缀有褐色。眼先、额和前顶有密集的黑色刚毛;头顶皮肤裸露部为朱红色;头部其余部分及颈部的三分之二为白色。栖息于河口、湖泊及沼泽湿地,食鱼类、甲壳类、多足类、软体动物、昆虫以及小麦、莎草科植物等。4月份开始繁殖,筑巢于沼泽湿地。每窝产卵2枚。孵卵期约30天,幼鹤80天后具飞翔能力。
白鹤: 别名老鹳,分布在东北中、北部;在沼泽、湿地、塘边涉水觅食。主要吃鱼、蛙、昆虫等。生性宁静而机警,飞行或步行时举止缓慢,休息时常单足站立。3月份开始繁殖,筑巢于高大乔木或建筑物上,每窝产卵3—5枚。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约30天。我国东方白鹤约有2500—3000只。黑颈长尾雉尾长颈黑有别于家族其他成员,分布在云南、广西,中型鸡类。全长55厘米左右。雄鸟头顶褐绿色,两侧有白色眉纹。上体背羽紫栗色具黑斑;肩羽具宽阔的白色斑。翅羽暗褐色。尾长,尾羽灰白色具有黑栗二色并列的横斑。下体腹部与两胁栗色。嘴角黄色,脚黄灰色。雌鸟体羽棕褐色,满布黑色斑纹,上背有白色矢状斑。外侧尾羽大都栗色。栖息于海拔1000—3000米多岩山坡上的开阔草地、疏林内。以橡实、浆果、嫩芽、树根及昆虫等为食。3—4月间多见一雄二雌结群活动,并开始筑巢产卵,巢筑于地面,每窝产卵多为7—9枚,浅肉色或略带枯叶色,光滑、无斑点。孵卵期约28天,雌鸟单独孵卵。

白颈长尾雉 :别名横纹背鸡。分布在安微、浙江、福建、江西、两广地区。雄鸟全长约80厘米,雌鸟约50厘米。雄鸟头部暗褐色;后颈和侧颈灰白色,颏、喉及前颈黑色,上背和胸栗色,散有黑斑。下背和腰黑而闪蓝,具白色横斑和羽缘。飞羽棕色或浅栗色,杂有细纹。尾羽长,橄榄灰色,具多数栗色宽横斑,腹部为白色。嘴黄褐色,脚蝉灰色。雌鸟体羽大都棕褐色。上体满缀以黑斑纹,背部具白色矢状斑。栖息于海拔300-1000米的崎岖山地及山谷间的丛林中,多见于茂密的竹丛及下木间。以荚果、浆果、嫩叶为主要食物。3月中旬开始繁殖。筑巢于较隐蔽的林间或林缘的岩石下,也见于树木底部或灌丛地面。每窝产卵5—8枚,乳白至玫瑰白色或黄色,无斑点。雌鸟孵卵,孵卵期24天。
黑鹳 :生活于广阔的沼泽、湖泊、河流的浅水区以及水田。以鱼、虾、蛙、蟹为食。大型涉禽。夏天在中国北方繁殖,秋天飞往南方越冬。在大树或悬崖上的石隙中筑巢。每窝产卵3—5枚。雌雄鸟共同喂养幼鸟。黑鹳不会发出叫声,但能用上下嘴快速叩击发出“嗒嗒嗒”的响声。黑鹳在自然界的数量近年来不断减少。分布于云南各地。

黑长尾雉 :别名帝雉。分布于台湾中部及东部,为台湾省特产鸟类。雄鸟体羽几乎全为紫蓝色,背、胸具金属光泽。尾长,尾上覆羽黑色具显著白色横斑。雌鸟体羽大都呈橄榄褐色,尾羽大都呈栗色或棕色,具黑色横斑。嘴黑色,脚暗灰至绿褐色。栖息于海拔2000—3000米的针叶林、疏林峭崖间。主要取食野草莓、蕨类等绿色植物,兼食昆虫。3—5月间繁殖,筑巢于密林地面上或树干上,以干树叶为材。每窝产卵5-8枚,乳白色。

大鸨 :大型鸟类。雄鸟头、颈和前胸青灰色;喉部近白色,细长的纤羽在喉侧向外突出如须;雌鸟喉部无须。上体余部大部分淡棕色,满布黑色横斑;两翅大部灰白而飞羽黑色。中央尾羽栗棕色,黑斑稀疏,羽端白。下体自胸以下纯白色,嘴铅灰色,脚褐色。栖息于广阔的草原、半荒漠地带及农田草地。大鸨不善飞行,喜在草原奔驰。主要以嫩绿的野草为食,兼食昆虫、鱼类等。春末夏初繁殖,筑巢于草原坡地或岗地,每窝产卵2—3枚,暗绿或暗褐色,具不规则块斑。雌雄轮流孵卵,孵卵期28-31天。35天左右幼鸟具飞行能力,秋季结群南迁越冬。在新疆、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繁殖;黄河中下游越冬;偶见于湖北、江西、安徽、福建等处。

遗鸥 :属于鸥科。中型水鸟。上体灰色;头、上颈黑色;眼上下各有一半圆形白斑;颈项、腰、尾白色。初级飞羽,以白色为主,具黑斑,次级飞羽银灰色。下体纯白。嘴、脚暗红色。栖息于大型水域。主食鱼类、水生无脊椎动物及草叶。筑巢于沙岛上,常与燕鸥、噪鸥、巨鸥的巢混在一起。以枯水草为材。5月中下旬产卵,每窝2—3枚,灰绿色具黑斑,卵色变异大。孵卵期24—26天。雏鸟约40天后具飞翔能力。产于内蒙古、河北、山西、北京、甘肃。遗鸥为世界濒危物种,近年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发现比较稳定的繁殖种群,为世界已知最大的群体之一,应严加保护。

褐马鸡: 大型鸡类。体羽主要为浓褐色;头部和颈部灰黑色;耳羽簇白色,短角状;脸部裸皮鲜红色。飞羽浅棕褐色。腰和尾羽基部白色;尾羽特长,末端转黑;中央尾羽特长而上翘,羽枝披散下垂如散发状。嘴粉红色,脚珊瑚红色。栖息于林中多草灌丛或乔木地段,夜宿多叶树枝上。以松、橡种子及植物的叶芽、嫩枝等为食。筑巢于松、桦林或灌丛间的地面凹陷处。每窝产卵6—8枚,卵色不一,以淡褐、鸭蛋青为主。孵卵期24—25天。产于山西、河北、北京。本种在我国已建成饲养繁殖种群,是有饲养开发前景的雉类。

灰腹角雉: 仅产我国西藏,难得一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云南西北部。雄鸟全长53—68厘米。额、头顶和耳羽为黑色,脸的裸出部分为金黄色,头顶有一对蓝色肉角,发情时能膨胀突出。颈为红色,上体栗红色,布满白色带栗红色边缘的眼斑。下体为烟灰色,带暗色羽缘。尾黑色。雌鸟上体褐色,布满白色圆斑及黑杂纹,下体及两胁为暗褐色并杂有棕色和灰白色斑纹,尾为暗棕色。栖息于海拔1800—3300米的山地针阔混交林内,生活于林下的灌木丛中。巢筑在树上,食物以树叶、浆果、种子和昆虫为主。

蓝鹇: 别名蓝腹鹇。雄鸟羽冠和背部白色;上体余部及下体羽毛黑色而闪蓝色金属光泽;肩羽红褐色;脸部裸皮、肉冠及肉垂红色。尾羽除中央一对为白色外,皆为黑色而带蓝色。嘴淡角色,脚鲜红色。雌鸟体羽以红褐色为主,杂以黑纹及黄斑。栖息于海拔2000—2300米山地原始阔叶林地,偶尔可见在海拔很低的稠密丛林间。繁殖期3—7月份,筑巢于地面上,以细枝、干叶为材。每窝产卵5—8枚,淡黄色,无斑点。我国台湾省特产鸟类。
金雕: 它是象征墨西哥的国鸟。金雕数量稀少,处濒危状态,但在有些地区,因为金雕袭击羊群,允许捕杀。金雕的窝筑在崖峭壁的洞穴里,或者孤零零的一棵大树上。金雕的蛋白色褐色都有,每窝大约产1—4个,一般是2个。雄雕和雌雕轮流孵化,经过40—45天,小雕即可出壳,3个月以后开始长羽毛。一般只有一二只能够存活。

黄腹角雉 :别名角鸡、吐绶鸟。分布在浙、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雄鸟上体栗褐色,满布具黑缘的淡褐黄斑。下体棕黄。脸部裸皮朱红色;有翠蓝色及朱红色组成的艳丽肉裙及翠蓝色肉角,于发情时向雌鸟展示。雄鸟棕褐色,密布黑、棕黄及白色杂斑。栖息于海拔600-1600米的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内。以蕨类及植物的根、茎、叶、花、果为食,尤对交让木的果实及叶有依赖性。繁殖期3—6月份,雄鸟有复杂的求偶炫耀。在树上筑巢,十分简陋。每窝产卵3—4枚,由雌鸟孵卵28天出壳,雏鸟早成。黄腹角雉为我国特产鸟。黄腹角雉的栖息环境狭窄,种群密度甚低。北京师范大学自80年代以来,对其野外生态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于1986年首次饲养繁殖成功,现已育成了三代人工种群。

孔雀雉: 别名金鸡。雄鸟体羽为乌褐色,密布近白色细点和横斑。头顶具发状冠羽。背、两翅及尾均具金属蓝带柴油色大型眼状斑。嘴黑色,脚黑褐色。栖息于海拔150~1500米的常绿阔叶林及竹丛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以昆虫、蠕虫、果实、种子为食。2月下旬至3月初开始进入繁殖期。多筑巢于密林中的沟谷地及山区耕地附近的次生林,巢在自然下凹的地面。每窝产卵2—5枚,偶见6枚。孵卵期21天。产于云南、海南。

绿尾虹雉: 别名贝母鸡。大型鸡类。雄鸟头顶有一簇青铜色至红铜色的羽冠。栖息于海拔3300—4400米的灌丛、草甸及裸岩处。食植物根、茎、叶、花及昆虫,嗜食贝母根茎,故又称“贝母鸡”。3—4月份开始繁殖,筑巢于陡峭的岩洞中。每窝产卵3—5枚。分布于青海、四川、甘肃。

黑头角雉: 体长70厘米,体重1.5—2.2公斤。分布于阿里地区狮泉河流域的山地。栖息地海拔高度为3500—4200米。多活动于针阔叶混交林和灌木丛内。数量衡少。棕尾虹雉大型鸡类。雄鸟通体羽色艳丽。上体羽呈铜绿、紫及蓝绿等色,具金属光泽;两翅表面呈金紫色,具铜绿色缘。尾羽棕红色。下体黑褐色。栖息于海拔25 00—4600米的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丛、草甸及宰岩地带。喜食植物根、茎。筑巢在灌丛、岩石下或大树洞中。每窝产卵4—5枚,孵卵期26—29天。分布于西藏南部、四川。
雉鹑 :多见于我国南部、西南部。因它喜食贝母,故又称为贝母鸡。雉鹑全身灰褐色,惟喉部、颏部棕黄色。喜活动于海拔4000米左右的松、杉林或针阔混交林及杜鹃灌丛中的多岩地区。是西藏一种重要的狩猎鸟类。
玉带海雕: 别名腰玉、角鹰(幼鸟)。大型猛禽。体长76厘米左右,嘴峰6.5厘米。头顶、后颈淡赭褐色,各羽均具淡棕白色条纹;下背和腰为褐色;尾上覆羽棕褐色,尾暗褐色,飞羽黑色或暗褐色。雌雄成鸟羽色相似,雄鸟体形稍小。夏候鸟。种群量少,罕见。

蛇雕 :别名大冠鹫、白腹蛇雕,属于鹰科,大中型鹰类。全长61—73厘米,头顶具黑色杂白的圆形羽冠,覆盖后头。上体暗褐色,下体土黄色,颏、喉具暗褐色细横纹,腹部有黑白两色虫眼斑。飞羽暗褐色,羽端具白鬼羽缘;尾黑色,中间有一条宽的淡褐色带斑,尾下覆羽白色。喙灰绿色,蜡膜黄色。喜在林地及林缘活动,多成对活动。每年3—5月份繁殖,产卵一枚,卵色乳白或黄白色杂以红棕色污渍。以小型两栖类、爬和地类以及鸟类为食。产于辽宁、华东、中南、西南等地。
虎头海雕: 鹰科。大型猛禽,身体全长可达一米左右,羽衣大部为黑褐色。成鸟头部和颈部具淡象牙灰色斑纹,额部白色。部分的翼上覆羽以及尾羽、尾上覆羽和尾下覆羽呈白色。肩羽的带斑白色。翼下覆羽具白色横斑,大腿的羽毛及尾羽亦呈白色。未成年鸟的这些白色羽毛部分都具有斑点。这种海雕的蜡膜淡黄色,喙和足都呈深黄色。在辽宁的旅顺、营口和河北有分布,但甚罕见。在中国以外,主要分布于朝鲜。
白肩雕 :俗名御雕。隼形目、鹰科,大型猛禽。体长80厘米,翅长560—610厘米。两性羽色相似,雌鸟体形稍大。本种分布于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在我国新疆勒泰、布尔津、巴里刊、天山繁殖,迁徒时见于各地。

中华秋沙鸭: 属雁形目,鸭科。冬季见于江苏沿海滩涂湿地及东南地区,繁殖于我国东北一带,是我国的特有种类。常以3—5只成小群活动,晚上栖息于林缘草地、灌丛或河边的柳树下。善潜水,觅食多在缓流深水处,食物主要以鱼类为主,此外还有蛄、石蛾等。4月初到4月中旬产卵,通常1天产1枚,年产1窝,每窝产卵10枚左右。
斑尾榛鸡: 别名羊角鸡,是我国特产松鸡科鸟类,只产于甘肃、青海、四川、云南和西藏的高山针叶林中。常栖息在海拔3200—3800米高处的山柳、金腊梅等灌丛和云杉林、赤扬林中。秋后常结群生活,尤喜栖于杜鹃灌丛中。以高山植物种子、草籽等为食。由于长期的森林砍伐及栖息地破坏,种群数量及分布范围严重减小,被列为濒危鸟类。

细嘴松鸡 :别名林鸡、黑嘴松鸡。鸡科鸟类中体型最大,翼及尾部具大型白斑。喜欢栖息于原始落叶松林、河边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以红松、冷杉、桦 及柳等的叶芽及种子为食。以家族形式活动。为留鸟。数量稀少,应加保护。细嘴松鸡为亚寒带针叶林带典型代表性鸟类,在大兴安岭主要分布在宾州铁路线以北地区,在小兴安岭地区,则主要沿黑龙江流域分布。喜栖息于赤杨、作树、杜鹃等阔叶树种与落叶松的混杂林内,细嘴松鸡主要敌害是紫貂。

海南山鹧鸪 :我国特有种类。下喉红色。第一枚初级飞羽与第十枚等长或较长。尾校翅的一半为短。咐庶裸出。体重200—237克,全长233—244毫米。栖息于多林山地,在林下浓密丛间活动。单独、成对或成小群。食物为植物、昆虫等。分布于海南岛的五指山、吊罗山和坝王岭等山地,为留鸟。
绿孔雀 :体型最大的雉科鸟类。生活于热带地区低海拔山区森林、竹林和灌丛。以植物的叶、花、果,昆虫为食。白天在地上游荡觅食,夜间在高树上栖息。在隐蔽的灌丛中做窝产卵。繁殖期间雄鸟经常会展开尾屏炫耀自己的美丽羽毛,即人们所熟悉的“孔雀开屏”。绿孔雀雄鸟尾上覆羽特别发达,约有百余枚,并有紫、黄、蓝、绿多种颜色构成的眼状斑纹,形成孔雀特有的尾屏。分布于云南部和中部地区。

胡兀鹫 :鹫鹰科。雌雄相似。零散分布于山区的大型食腐鸟,翅端渐细,尾部成楔形,常在空中长时间的滑翔和盘旋,取食腐尸上其他食腐动物不能消化的部分。栖息于开阔地区,如草原、冻原、高地和石楠荒地等。零散分布于欧洲南部、非洲、中东及亚洲中部。雌鸟的体形比雄鸟大。

拟兀鹫: 鹰科。全长约120厘米。上体沙白色或茶褐色,具矛状条纹及淡色羽缘。头被黄白色状羽和绒羽;头侧、颏、喉为毛状羽,短而稀疏;颈细而裸露,基部具明显而宽阔的灭白色长翎羽,有淡褐色轴纹。翅和尾黑褐色。下体淡黄褐色,具淡色纵纹。嘴灰绿色或铅灰色。脚暗绿灰色。栖息于干燥而严寒的高山。1—4月份繁殖,每窝产卵1枚,白色,一般无斑点。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四川、云南、西藏。

白腹军舰鸟:也称强盗鸟,西沙群岛珍禽。体长约70厘米,全身呈黑色,微带蓝绿色光泽,双足趾间无蹼,不善游泳,可以从高空俯冲而下,将12厘米的长喙插入水中,马上衔出一条鱼急剧飞起。不过它们通常不自已捕捉食物,就象横行海上的海盗一样,凭借高超的飞行本领在空中掠夺鲣鸟或其它海鸟的捕获物。

朱鹮 :别名朱鹭。留鸟,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围游荡。是稀世珍禽。雌雄羽色相近,体羽白色,羽基微染红色。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事业。觅食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兼食昆虫。分布于陕西省洋县秦岭南麓,至1995年,我国的野生种群约35只,饲养种群有25只,为拯救这一珍禽带来了希望。
3500—2500米的高原或山区越冬。被认为是中国特有鸟类。分布于云南东北部和西北部,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