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哲学解释好的哲学意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3 09:44:29
好的哲学解释好的哲学意义?

好的哲学解释好的哲学意义?
好的哲学解释
好的哲学意义?

好的哲学解释好的哲学意义?
好字隐含的哲理:1.优胜、优点多、满意的同义,它是劣、坏、缺点等的对称.2.赞成的同义,反对的对称..3.容易、便于的同义、困难的对称.4很的同义,否的对称.
如果网友原意仅指满意的哲学,这个语义不确切.哲学是一种意识形态.是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人类对世界的存在与意识、物质与精神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分成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所以满意不满意的标准难以回答.但是,自从马克思主义问世以来,它己经越耒越受到许多社会精英接受.因为它己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理论武器.它最显著的两个特点,即实践性和阶级性经过100多年的证明,是广大劳动人民好的哲学.现在,一个13亿多人口的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行动指南,网友,你说算不算好的哲学?可以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历史意义在于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我们在做.现实的意义在于中国在全世界独树一帜,其政治,经济发展形象已经让它成为世界上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圪立在东方.

(一)《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幸福
幸福作为一个重要的论题出现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的第一卷,包括幸福的本质、幸福与外在善的关系、幸福的由来、机遇对幸福的影响等。在进入主题之前,亚里士多德论说技艺的目的、政治学的对象、地位、目的和意义等。亚里士多德批判了关于幸福本质的诸种说法之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首先,他指出幸福的两个特点:幸福是终极和自足的。终极性指幸福是一切行动...

全部展开

(一)《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幸福
幸福作为一个重要的论题出现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的第一卷,包括幸福的本质、幸福与外在善的关系、幸福的由来、机遇对幸福的影响等。在进入主题之前,亚里士多德论说技艺的目的、政治学的对象、地位、目的和意义等。亚里士多德批判了关于幸福本质的诸种说法之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首先,他指出幸福的两个特点:幸福是终极和自足的。终极性指幸福是一切行动的最后目的,人们总是因其自身而绝非为了其他东西选择它。自足性指幸福仅凭其身就足以使生活有价值且无匮乏。
其次,他谈了人与善、人与人的功能的关系,从而得出结论: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心灵活动,当然并非心灵活动一旦合乎德性便可获得幸福,德性需终生践行。
再次,他将自己的幸福本质置于各种幸福观中加以论说,认为合乎德性的活动所导致的快乐比其他快乐都更美好,更高尚,更令人快乐。而最美好、最高尚、最令人快乐的东西就是幸福。亚里士多德将善分为外在善、身体善和心灵善,并且心灵善是最充分的、最重要的善。心灵善就是幸福。但是,幸福显然需要外在善辅佐。但他提醒人们虽然幸福需要外在善辅佐,而这不成其为将外在好运视为幸福的理由。幸福可以来自神恩、机遇或努力,通过神恩获得的幸福当然是最好的,但这不属于伦理学考察范围,通过机遇获得幸福坚决被否定,因为将最伟大、最高尚的东西托付于机遇是最不恰当的。而通过学习和培养德性所获得的幸福虽非神之馈赠,但也是最神圣的东西,这表明努力是通达幸福之途。
(二)《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德性
德性是《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二、三、四、六卷中论说的主题,包括德性的来源、伦理德性的本质、特点和主要类别,理智德性的基本类别和作用等。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智德性主要来自教导,因而需要经验和时间;伦理德性产生于习惯,它着重谈论的是伦理德性的来源。基于伦理活动对道德品质的决定影响,亚里士多德强调,一个人从小养成何种习惯是最最重要的事情。
亚氏预告了它的伦理德性本质观,提出节制和勇敢等品质被过度和不及所破坏而为中道所保持,并以饮食和体训对健康的影响作类比,他认为人类心灵中出现三种状态:情感、潜能、品质,德性不是情感、潜能,而是品质。德性是中道,就是以适中为目的而言。但如此重要的中道并没有明确被解释。考察伦理德性的本质之后,亚氏分析了伦理德性诸特点中的两个:即自愿性和抉择性。德性和邪恶存在于自愿的行动,即行动的根源在行动者自身中,同时他知晓其行动所包含的各种因素。抉择是某种先行的思虑之结果,因为抉择总是包含着理性和思维,甚至其名称就指明它是先于事物而被选择。
亚氏认为理智德性是一种关于认识对象的、以理性为工具的追求真理的心灵品质。最后亚氏强调理智德性本身就是价值,并且是有所创制的。
(三)《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正义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五卷中,亚里士多德考察了作为德性总体的正义。亚氏认为正义的规定是 合法和公平,相对的,他对非义的规定是非法和不公。尽管亚氏为正义找到了两个规定,但他实际上将正义与合法等同。
亚氏概括了实行正义、实行非义和忍受非义三者的关系,接着他界定了正义:正义是一种中道,但不像其他德性那样,因为它关涉一种适中状态,而非义关涉两个极端,然后他界定了非义:非义则与非义的人的非议行动相关,非义行动是在分配好处或坏处时不合比例的过多和不足,因此非义就是过度和不及。亚氏将正义的领域分为分配和交往两个领域,论及分配正义与交往中的矫正正义和交换正义。分配正义是对他人的分配不公(过度)和对自我的分配不公(不及)之间的中道。这种中道的基本规定就是合乎比例的均等或几何的均等。矫正正义是交往双方中一方得利与另一方失利之间的中道。这种中道的基本规定是算数的均等。交换正义是被交换的两种东西的价值之间的中道,这种中道的基本规定是合乎比例的报偿。
在社会正义、法律正义和经济正义之外,亚氏用短短两节的篇幅谈及了政治正义的范围、依据、类别、变异等。
(四)《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快乐
快乐是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十卷中论说的主题,带有总结性的阐述是在回答什么是幸福,如何实现幸福。首先分析了快乐和幸福、德性之间的关系。他肯定了快乐的积极有益的作用。认为“快乐使现实活动变得完美”,“人们有充分的理由去追求快乐,因为它把生活变得完美,使它成为对每个人都乐于选择的事”。但是,必须对快乐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亚氏认为快乐有正当和不正当之分,有高尚和卑下之分。合乎德性的最高部分的幸福,也就是最高的幸福。合乎本己的德性的活动就是完满了幸福,就是思辨的活动。幸福应伴随快乐,而德性活动的最大快乐就是合乎智慧的活动。亚氏说明了智慧存在于闲暇之中,而不在战争中、动乱中。快乐加强了这种智慧的活动,因此,自足、闲暇、孜孜不倦而终生,就是最完满的幸福。
综上所言,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是第一部系统探讨伦理问题的著作,在某些方面沿着苏格拉底开始,经过柏拉图系统化的理性道路前进,从体系上,与柏拉图的伦理学说有很大的不同,建立了一个从人的本性及需要出发的伦理学体系。
三、现代人的人生幸福、德性和正义
亚里士多德经常与柏拉图在雅典学院中进行哲学讨论,继承了柏拉图对美学、法律、政治的研讨思维,并有了新的开创。亚氏的伦理学方法是经验和思辨相结合。他重视现实经验和实践,批判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神秘主义。因此,他的研究方法是从经验入手,利用科学的实证,同时加以思辨,来观察、分析道德现象,进行综合、概括,加以论证和析理。亚氏的思辨是带有辩证思考的理论分析,既尊重经验,又严格地实证,并且深刻地理论分析,从现象到本质,从经验到理论,从常识到真知。是“实事求是”。从中我们可以深刻的理解亚里士多德的万古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二千多年前的哲学先辈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论说的人生幸福论、德性和正义论,让我们后辈学子能够领悟:
幸福,就是合乎德性而生成的灵魂的现实活动。合乎最好的德性就是幸福。至善就是至福,美好、善良、快乐相结合是完整的幸福。智慧存在于闲暇之中,快乐加强了这种智慧的活动,因此,自足、闲暇、孜孜不倦而终生,就是最完满的幸福。心灵善是最充分的、最重要的善。心灵善就是幸福。通过学习和培养德性所获得的幸福是最神圣的东西,表明了努力是通达幸福的途径。中国古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德性,是一种品质而不是情感和潜能。德性分为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理智德性主要来自教导,需要经验和时间;伦理德性产生于习惯。因此,从小养成这样或那样的习惯不是件小事,相反,非常重要,比一切都重要。其特点有必须是自知、自觉的;必须是自主、自择的;必须是在行动中坚持的。中国古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正义,是一种中道,但不像其他德性那样,因为它关涉一种适中状态,而非义关涉两个极端(过度和不及)。中道意味着一种“应该”,以应该的时间、应该的意识、应该的关系、应该的目的、应该的方式去表达情感、欲望和行为。中道不是折衷,是在过与不及中间取其中,善恶之间取其中才是折衷主义。社会的进步,需要社会成员、全体大众坚持正义,实行正义。中国古语:“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现代人应该明了:幸福是终极和自足的,是合乎德性的心灵活动。德性需终生践行。正义是一种中道。《尼各马可伦理学》关于德性的百科全书式的探讨,导向一种对每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关照。伦理学的目的并不是建立一种学说,而是引导人们成为善良的人,过幸福的生活。智慧存在于闲暇之中,快乐加强了这种智慧的活动,因此,自足、闲暇、孜孜不倦而终生,就是最完满的幸福。

收起

那就看看《新自然辩证法》,解释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