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儿奉母的作者是谁?选自那?有什么感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18:05:57
埋儿奉母的作者是谁?选自那?有什么感受?

埋儿奉母的作者是谁?选自那?有什么感受?
埋儿奉母的作者是谁?选自那?有什么感受?

埋儿奉母的作者是谁?选自那?有什么感受?
埋儿奉母
(选自二十四孝)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感想:
我国的二十四孝中,有一孝是写的郭巨埋儿奉母.郭巨是晋代今河南林县人,原本家底厚实.其父亲死后把家产分给了他的两个弟弟,自己把体弱的母亲收养起来.他对于母亲是及其孝敬的.
后来其妻子生一儿子,由于经济不济,他便跟妻子商议:担心养儿子可能影响供养其母亲,决定把儿子埋了.
理由是儿子可以再生,母亲只有一个.母亲死了不能复活,儿子可以再有.把儿子埋了,以剩下钱粮供养母亲.妻子同意了.……
如果这个故事是真实的,郭巨未免过于残忍;如果这个故事是虚构的,是对于人性善良的一个误导.
故事中郭巨儿子的存在并非影响和威胁其母亲的生命,为什么要残忍地活埋他呢?
人人都有生存的权力.人人都是父母的血肉儿女,即使儿女明白父母的艰辛处境,又有谁人愿意接受郭巨这样的父亲呢?
我们并不怀疑孝敬的道德理念的崇高.恐怕谁也不怀疑:“儿行千里母担忧”的天性的崇高.
爱戴是一种崇高的道德,亲情同样也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我们编写故事干吗非要一种道德去打败另一种道德呢.如果两者都是真理,就应该共同生存,而不应该你死我活.现在看来编写这样故事的人,其心术值得怀疑.他并不希望故事中的事件都相安无事,而非要这种道德与那种道德亲情与善良争斗一番,把其中一种善良逼成罪恶.
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道德的改善和人性的亲和.我们的某些故事的编写也理应以时俱进.
这种单一的选项,非此及彼的思维方式应当给于铲除.
社会需要既存善良的亲情又共同和谐和睦相处的亲情的榜样.需要可敬可泣有血有肉的孝敬故事.

选自<24孝>
埋儿奉母
郭巨,字文举,西汉隆虑(今河南省林县)人。生性纯孝。父亲去世后,对母亲更加体贴,妻子也很孝敬婆婆,夫妇二人堪称孝子孝媳。望着称心如意的儿子、儿媳,母亲心里十分高兴,常对人说:“我家中儿子、媳妇对我的孝敬,就是那皇帝老儿恐怕也享受不到啊!”有一年,中原大旱,饿殍遍野,米价贵得如同珍珠一般。郭巨侍奉母亲饮食仍像往常一样,自己却与妻子以野菜谷糠充饥。当时郭巨...

全部展开

选自<24孝>
埋儿奉母
郭巨,字文举,西汉隆虑(今河南省林县)人。生性纯孝。父亲去世后,对母亲更加体贴,妻子也很孝敬婆婆,夫妇二人堪称孝子孝媳。望着称心如意的儿子、儿媳,母亲心里十分高兴,常对人说:“我家中儿子、媳妇对我的孝敬,就是那皇帝老儿恐怕也享受不到啊!”有一年,中原大旱,饿殍遍野,米价贵得如同珍珠一般。郭巨侍奉母亲饮食仍像往常一样,自己却与妻子以野菜谷糠充饥。当时郭巨的儿子刚三岁,每当吃饭时,总要抢着分吃郭巨给母亲的食物。郭巨便对妻子说:“眼下饥荒,儿子分吃母亲的食物,弄不好都得饿死。不如埋了儿子,以便养活母亲。母死不可再生,儿死尚能再育。”即把儿子抱到野外,拿起铁锨挖坑。忽然挖出一罐黄金,上边有字:“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人不得夺!”郭巨惊骇不已,抱儿回家。
后人以诗赞道:“莫责乡愚求养志,恐分甘旨竟埋儿。真诚一念格天地,土变黄金是此时”。

收起

选自二十四孝,
作者不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