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文教学中怎样处理“文”与“言”的关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3 04:56:05
在文言文教学中怎样处理“文”与“言”的关系

在文言文教学中怎样处理“文”与“言”的关系
在文言文教学中怎样处理“文”与“言”的关系

在文言文教学中怎样处理“文”与“言”的关系
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弄清的是“文”和“言”的关系.因为,“文”和“言”就像一对兄弟一样,是密不可分的,是相辅相成的.可在教学实际中,一些人把它们给割裂开来,有的只讲究文言字词句的落实,而偏废了对文章的整体究读;有的则是只注重对文章文本的探究而忽视文言字词句的落实,忽视对学生基础的巩固和夯实.也就是在文言文教学中,不能只重视“文”或者“言”,而是要“文”“言”兼顾,“文”“言”并重.这样方能显出文言之本色.文言文教学我觉得应该注重以下几点:一、诵读是文言文教学之根本.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对于学生来说,因为难懂而深感头痛,继而产生厌烦的情绪,自然也就因为为难而厌学.如此一来,学生的文言文就始终学不好.而且文言语义含蓄而丰富,只有通过反复吟诵才能心领神会.因此,文言文诵读是教学中的重头戏,要在诵读中,把握清字音和句读.也可以说是先入“文”而后“言”之,先读清文章,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意思,然后结合注释翻译课文.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各种句式的变化等也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己有明确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学生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文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是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根本途径,除此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反复诵读,不仅读出了文章固有的语气、节奏,而且能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情感氛围,形成敏锐的文言语感.二、抓住关键字词,巩固夯实学生文言基础.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如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这些知识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把这些知识通过简单而又具体的例子的分析总结出来.如,“吾得兄事之”“吾从而师之”,这两句的“之”字都是代词,而它前面的词都是名词,这在现代汉语中不符合语法规范,因此,就在文言文中出现了词类的活用.那么,在“之”字前面的名词就活用作动词,把这个现象通过多几个例子证实,就可以概括为“用在代词之字前面的名词活用作动词”.这样一来,使这些难以弄明白的知识,做到有据可依了.把它系统的归纳起来让学生掌握也容易多了,这不仅进一步巩固和夯实学生的基础,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对于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通解字和虚词等需要学生灵活掌握的知识,虽没有像词类活用那样可以概括一些规律来,但也可以通过实际的运用和积累得以巩固和夯实.三、深入分析,注重“文”“言”结合.深入分析课文,是鉴赏文言文的一个重要步骤.如要分析一个人的人物性格,就要依靠具体的字词来体现.不仅要抓住具体的一些词语进行分析,还要对全文要有个整体的把握和理解.而对具体字词的把握和课文的分析就是“文”“言”很好结合.以文促言,以言悟文,就像亲兄弟互相帮忙一样,密不可分.四、重视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目的,一是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二是启迪我们的思维,以古鉴今,评古论今,推动我们的社会朝着更科学、更民主的方向发展.要实现这两个目的,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就应该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多一点思考,多一点发现,多一点探究和创造,把文言文教学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结合起来.作为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发现新问题,产生新认识.在新课标下的文言文教学,既要有“言”又不能无“文”,也不能把文言文教学仅仅停留在实词、虚词和翻译的层面,而是要通过问题探讨、活动体验和对文本的现代解读架起古今对话的桥梁,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讨论,最后解决问题.在《陈情表》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掌握了文言基本知识并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知道了李密为什么在“忠”和“孝”二者之间艰难地选择了后者,按常规教学思路,至此完全可以结束本课教学,但是,我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探究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李密选择了做官,那么,仆人有了,随从有了,家庭也富裕了,祖母的赡养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可是他为什么不去做官呢?问题一出,学生兴趣高涨,畅所欲言,各自发表自己对于该问题的理解和看法,尽管学生的回答很多还停留在表层,但是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使课文教学得以深化,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积极踊跃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